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指的就是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化學生長劑及飼料添加物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並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目標之農業。

以往由於台灣在這麼狹小的土地上要養活這麼多人,除了實施多作型的精耕栽培外,同時也依賴了大量的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來謀求高產量。因此對使用有機農法並不重視。農田中實施有機農法優點不僅減少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及污染,並兼具健康安全上的考量;例如,生物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產生「氧氣」,養分的損失小,不會造成地力的減退、土質流失。

有機稻田

認識慣行農業

歐洲工業革命成功後,勞動人口逐漸移向城市,農村勞動力降低。在面對人口增加、壽命延長,及勞動力減少的壓力下,傳統的工作方式已不敷生產足夠的糧食。是以德國生化家Justus von Liebig研發了所謂的化學肥料來幫助作物的栽培,以提昇農產品的產量。

隨著科技的發達,世界各國的農業為了增加農產品的產量,也出現濫用人工添加物(如︰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素等)的問題,演變到今天,現代農業栽培相當依賴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作物產量的提升,60%為肥料的貢獻,25%來自植物保護,其中大部份為農藥的使用。因此,工業革命後使用化學合成物質的農業,稱為慣行農業或化學農業(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化學肥料 

有機農業的發展

        早在1900年,就有與慣行農業(conventional agriculture,化學農業)持相反意見的農業科學家,主張以自然為模式來發展農業。1924年即有德國人開始提倡有機農業,希望以耕作技術來取代化學物的使用。1935年日本岡田茂吉生開始倡導自然農法,並於 1953年成立自然農法普及會,並於 1985年組織自然農法國際研究中心。主張完全不使用化學農藥及化學肥料等,而用天然有機物來培養健康之土壤以生產健康之作物,同時利用生態平衡原理來防治病蟲害。美國、英國的有機農業開始於 1940年代,但真正受到重視及推動則到了 1970年以後。其他歐洲國家如丹麥、法國等近年來有機農業也快速在成長。早期宣導發展有機農業的幾乎都是較先進的工業國家,但到了 1980 年以後慢慢受到全世界許多國家的重視,包括台灣也是。

         1980年代以來,政府逐漸重視和參與有機農業,使其迅速的發展。於是主張在栽培過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學肥料或農業的農耕運作方式,稱為「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以維護農業之永續經營發展。目前我國尚未針對有機農業之規範與管理訂定出健全的法律,不過行政院農委會已經在1993年3月15日公佈出三項要點,以作為有機農業管理和輔導有機農民生產之依據。

 

■鬆土照

有機農業的定義

各國法律或農業協會所使用的名稱或定義經常不同,有些被稱為生態農業、低投入農業、生物農業、動態農業、自然農法、再生農業、替代農業、或永續農業。在台灣,農委會及農林廳則採用「有機農業」一詞。

有機農業是一種完全不用或儘量少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生長調節劑等,並儘量遵循自然生產法則的農業耕作方式,故對生態的破壞及環境污染均影響較小;為提高有機農作栽培之可行性,其生產方式有賴於充分使用各種作物殘株、禽畜廢棄物、綠肥植物、及其他各種無污染的有機廢棄物和富含養份的礦石類等,以利在製作肥堆的同時亦可供應作物所需要的養分。另外在防範蟲害方面,則儘量採行栽培防治、物理防治及天然資材防治等以避免傷害土壤、水資源及農業生態環境,以維持農業之永續生產及提供品質優良,健康安全的有機食品。

有機農業成功的要件

有機農業的成功主要取決於「健康的價值觀」,關鍵在於消費大眾若能調整思維以自然、健康、環保和有機等回歸大自然為訴求,多從天然、零污染的角度去思考,環境生態就能獲得恢復。

早期市井間有機專賣店的顧客多屬一些重症患者,因為自己吃了有機蔬菜而治好他們的疾病,便熱心奔走呼籲鼓吃有機的好處,或現階段的有機農戶中有不算少數的成員,感受到有機蔬果的功德性從別的行業轉入有機農法相關職業工作,以種的用心,吃的安心來種植高品質農產品。時代的需要決定一切,十年前台灣社會對有機農業的接受性還沒有這麼高,但是今天談癌色變,不少割掉身上某一個器官的人,花再多的錢也捨得買有機蔬果。

看看今日所謂的保健與健康食品大行其道,即可得知。例如,套句台語廣告詞:「肝那好,人生是彩色的;肝那壞,人生是黑白的。 」所以,家財萬貫不如擁有健康的身體。

■農村人家

  參考文獻

         http://organic.nchu.edu.tw/webbook19.htm

資料來源: 黃璋如 (1997) 中德兩國有機農業之發展,國立宜蘭農工專科學校

        http://organic.niu.edu.tw/01-introduction/organic-1.htm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

        http://organic.niu.edu.tw/01-introduction/organic-3.htm

http://bwmc.org.tw/Tfr/tfr_64/tfr_64_12.htm

http://www.ettoday.com/2002/10/21/1138-1365840.htm

http://organic.nchu.edu.tw/ga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