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土壤  

一、        土壤之定義

土壤是生物的基礎,亦是生物和環境互動的結果。土壤為一自然體,生存於地球之表面,成一極薄而疏鬆之覆蓋;其發育起始於地球表殼之生物、物理及化學的風化,風化因子包括氣候、地形、生物、母質等,有時人為的因子亦可參與此風化作用;以上各因子之聯合的作用,使土壤發育有一定之構成、形態及生理性格,此性格並決定土壤之生產力。(引述土壤學權威劉和教授之解說)

                       

二、        土壤之生成

始於岩石之風化而形成土壤。有物理、化學、生物三種風化作用:

物理風化作用à溫度變化、冰凍、重力、風力、海洋波浪、冰川。

化學風化作用à氧化還原、水合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溶解作用等。

生物風化作用à生物。

 

土壤生成之主要成土作用有三:

1. 鈣土化作用à土壤母質在少雨氣候下接受鈣土化作用產生聚鈣土。

2. 淋澱化作用à土壤母質在寒帶或低溫多雨氣候下,天然植物為高山森林,排水良好而經常保持濕潤。

3. 紅壤化作用à土壤母質在熱帶多雨而氣溫較高之氣候下,接受紅壤化作用。

 

三、          土壤之組成成分:以物理性來分有「形態」及「粒徑」兩種。

 

 

(一)形態à固相(50%)液相(25%)氣相(25%)。

固相中之主要成分可分為兩種:

1. 無機成分以矽酸鹽礦物為主,其次為各種鐵、鋁之氧化物,再其次為碳酸鹽類、硫酸鹽類、磷酸鹽類及硫化物。

 

<礦物質>

(1)   土壤中的礦物質通常是由形成土壤的母質岩石所供應,亦有部份可能是從沉積物中獲得。

(2)   主要是母質岩石經過風化作用後所形成的。

(3)   土壤中礦物顆粒大小影響土壤質地、疏水程度和透氣程度。

(4)   根據礦物質的體積大小,區分粒徑

 

2. 有機成分水溶性化合物:多醣類、單醣類、氨基酸等。乙醚及乙醇可溶性化合物:脂肪酸類、擬脂類、含氮脂肪、生物鹼及碳水化合物等。
其他:纖維素及半纖維素、木質素以及各種含氮有機化合物等。

 

<有機物質>

(1)   土壤有機物質包括動植物死亡以後遺留在土壤中的殘體、施入的有機肥料和經過微生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質。

(2)   腐殖質佔土壤中有機物質的70-90%,對土壤的肥力影響很大。

(3)   土壤中有機物質的轉化過程主要由微生物負責。微生物將複雜的有機物質轉化為簡單的無機化合物供植物吸收。

(4)   土壤中有機物質可分為兩大類﹕

          a.殘落物 (Litter)→植物的枯枝落葉或動物的屍體,分解作用並未開始。

          b.腐殖質(humus) 半分解的殘落物,呈黑色或褐色。

 

 

(二)粒徑à大可分為三類:1.粘粒(<2um  2.坋砂(250um  3.砂粒(>50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