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今昔比較
插秧技術的演進
富里的水稻栽植技術是由西拉雅平埔族帶進來的,最早期的種植方法是將培育好的秧苗綑成一把一把的,再送稻田裡交給插秧師傅插秧,稱為「播把仔」,後來西部移民來的漢人引進另一種田植法,利用秧鏟將長到三、四寸長的秧苗連土鏟起,再用秧篦盛裝,挑到田間插植,大幅縮短了秧苗育成的時間,也縮短了水稻的收穫期,使富里鄉栽植的水稻能一年兩穫。
|
|
|
■跪地搓草的情形 |
■水牛犁田的情形 |
■日據時期的插秧比賽 |
搓草
傳統的水田耕作在水田整地、插秧之後,還要以人工「搓草」來拔除雜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勞力,所以農村的社會大多組成大家族,父祖兄弟輩數代人同居一堂,同鍋吃飯也一同分擔農事。
|
|
|
|
■黃良妹阿嬤與她的牛犁 |
■
運用引擎筒收割 |
■
使用腳踏式脫穀桶打穀 |
|
割稻方式的演變
台灣最古老的割稻方式是將整串稻穗採回家,綁成一束一束的晒乾後掛在「禾間」貯存,漢人遷入後改用摔桶收割稻穀,日劇以後才開始使用腳踏式的脫穀桶打穀。民國62年農村開始機械化,才有以引擎帶動的「引擎筒」。民國70年代以後,聯合收穫機被引進入富里,農村的結構與生產型態,也因為農業機械化而徹底改變。
|
|
|
■
使用腳踏式脫穀桶打穀 |
■在禾埕上曬穀 |
■■風鼓車 |
參考資料:
- 【花蓮縣富里鄉公所】富里鄉影像志
- 感謝悟饕池上飯包博物館資料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