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田間管理
灌排水管理
配合水稻的不同生育階段,給予適當灌排水管理不但可以節省用水量,又可提高養分的有效性及稻根活性,進而促使水稻生育健旺,具有增產及改善品質之效果。一般來說︰
(1)在插秧初期及分蘗期間,一般是保持淺水的狀態約3~5公分,以促進根群之發育與早期分蘗。
(2)有效分蘗終期至幼穗形成始期應讓田土乾燥而略為龜裂狀態,以供給氧氣及促進稻根向下生長,以利稻株後期養分吸收及抗倒伏,所以採輪灌或間歇灌溉。
(3)幼穗形成始期至幼穗形成終期,因對養分與水分之需求量較高,故應採行5~10公分之深水灌溉。
(4)孕穗期時為使土壤通氣良好,促進根系強健,採用每3~5日輪灌一次。
(5)開花期至充實期,約需5~10公分的水深,以利水分將稻株所吸收氮素及養分轉移至稻穀,以澱粉型態儲藏,促使稻穀充實飽滿。直至收穫前5至7天排水,以利收割作業實施。
|
|
|
■孕穗期的稻株 |
■
噴灑藥劑以防治雜草 |
■田間管理期間的稻田景色 |
雜草防治
台灣地區由於農村勞力不足、工資昂貴,目前稻田很少用人工除草,大多採用殺草劑除草。水田的主要雜草有稗草、鴉舌草、野茨菰、球花草、紅骨草、母草、牛毛氈等,台灣省農林廳推薦的水田殺草劑有全滅草、丁基拉草、甲氧基護谷、殺滅丹等60餘種,其使用量及施用法可以參閱農林廳編印的植物保護手冊。
病蟲害防治
水稻生育期間受到病蟲害侵害,而影響稻米產量及品質,所以除選擇抗病蟲害品種外尚須使用農藥,以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減少害程度。目前台灣地區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熱病、紋枯病、白葉枯病、胡麻葉枯病、小粒菌核病等,蟲害有二化螟蟲、褐飛蝨、黑尾葉蟬及卷葉蟲等;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可參閱農林廳編印的植物保護手冊。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