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生物常識

鳥類的生物構造特徵

  鳥類為恆溫動物,可以忍受高空的寒冷。鳥類的運動方式主要為飛翔,當然也有步行、奔跑、跳躍、攀緣、游泳、潛水等,飛翔使鳥類在自然選擇中佔了優勢。有些鳥類除了生殖和休息外都在空中飛行,如小雨燕。所有會飛的鳥,在結構上都有很多相通之處:強壯有力而不累贅的肌肉、保暖而質輕精巧又能提供上升力及推力並且易於修理更換的羽毛。鳥類的氣囊延伸到身體各個重要部位,甚至達到中空的骨內空間,使在呼氣和換氣時肺葉都能進行氣體交換,這是所謂的雙重呼吸,提高了呼吸效率。新陳代謝速率高,沒有散熱的汗腺,所以氣囊又兼有調節體溫和減少飛翔運動所引起的內臟間摩擦作用。具有動物界中最敏銳的視覺,鷹類可自幾百公尺高空中搜尋到田野中的一隻老鼠,鳴禽可以搜索到樹葉底下的昆蟲卵,鳥類不僅在遠處看得比人清楚,許多鳥類在極近距離也看得比人清楚。一隻鳴禽能注視眼前的微小蟲卵,並注意遠方出現隼一類的天敵,擁有可以作放大鏡又可作望遠鏡的眼睛,牠們的焦距能迅速改變,主要是因為眼睛具有三重調節的功能,也就是能調節眼睛晶體形狀和晶體與角膜距離,及能改變角膜的屈度;大多數鳥類眼睛分別長在頭部二側,二眼都有廣闊的單視視野,向正前方看時,二眼合成一個雙視的影像;為了適應高速飛行,鳥類的眼睛還有透明的瞬膜,多片鞏膜骨圍城環形,以保護眼球防止因氣流壓力而變形。為了減輕體重以利飛行身體器官也作了演化:口中無牙、沒有膀胱不貯尿、直腸縮短有糞隨即排出不貯糞,雌性身體右側的卵巢和輸卵管退化,卵成熟一個即排出一個;不論雌雄,在非繁殖期性腺均成萎縮狀態。

  很多鳥類都是善飛的候鳥,其中有些種類更是鳥類遷移的記錄保持者,如金斑行鳥可在海上不停地飛行1800公里。這種能耐對人類來講,簡直是不可思議。鳥類的遷移行為是千萬年來長期演化下的結果。鳥類遷移的時刻、遷移的路線、甚或何時該到達某一特定過境地點都像是早已設定好的程式一般,且每年都按照同樣的戲碼準時地上演著。水鳥對地點的忠實性不僅表現在繁殖地及度冬地,水鳥對遷移路線上某些特定的過境點也常表現出驚人的忠實性,有時準確得令人嘆為觀止。

骨骼系統:

  鳥類為了通應飛行,整個骨骼系統發展成中空質輕、堅實的骨架。鳥的軀幹如飛機的機體(部份水鳥如潛水艇般的艇身可以潛泳)。前肢發展成翼,主要用以飛行。後肢為腳,主要支持身體和地面上行走的功用,除步行外後肢更有游泳、涉水、捕食的作用。

呼吸系統:

  鳥類的食物多數為昆虫、種子等高能量食物,新陳代謝及血液循快,心臟跳動迅速。鳥類可把大量的空氣儲存於體內裝有空氣的氣囊,氣囊長在鳥體內左右各有5個,與肺及骨格相通。氣囊主要功用在飛翔時幫助肺進行呼吸作用。

羽毛:

  羽毛是鳥類的生命,鳥類以羽毛構成飛翔面,成為最善飛的動物。和飛翔有關的羽毛生於前肢後緣與尾部側緣,後肢行走的功能不受飛翔之影響而退化。(註:遠勝於蝙蝠落地後軟弱無能、動彈不得)羽毛質輕而不易沾濕,除飛翔功能外還有保溫護身、隱身(保護色)、求偶炫耀的婚羽(飾羽)等功能作用。

鳥的腳:

  鳥類後肢分為腿(脛骨)、腳(跗蹠)、趾,以支持體重及行走之用。趾通常4趾,第5趾大部份退化,惟雉科表類尚保留第5趾。

鳥兒為適宜各型鳥類活動習性而有不同的趾足

(1)蹼足:外趾、中趾、內趾間有蹼膜相連、後趾較小,如潛鳥。

(2)凹蹼足:外、中、內趾間有凹型蹼膜相連、後趾較小,如燕鷗。

(3)全蹼足:外、中、內、後趾間均有蹼膜相連者,如白腹鰹鳥。

(4)瓣足:外、中、內趾各有葉狀瓣,後趾較小而高,如小鷿替。

(5)步足:外、中、內三趾在前的不等趾足,後趾較小,如麻雀。

(6)鷹足:四趾均強而有力,具銳利長而彎曲的爪,尤其中、後趾,如鷲鷹。

(7)對趾足:外、中趾在前,內、後趾在後,如啄木鳥、杜鵑、鴟鴞科。

(8)駢趾足:外、中、內三趾均向前,基部互相併合,如翠鳥。

(9)前趾足:四趾均向前駢連,如小雨燕。

鳥的嘴形:

鳥類經過長期演化的結果,為適合捕食各種食物而有各種不同的嘴形。

(1)鷺嘴:適於捕捉魚類。

(2)琵鷺嘴:適於左右犁水。

(3)鴨嘴:適於濾水進食。

(4)鷸嘴:適於泥中探食。

(5)鷹嘴:適於撕肉進食。

(6)啄木鳥嘴:適於鑿木啄食。

(7)鶲嘴:適於捕食飛蟲。

(8)鶯嘴:適於捕捉昆蟲。

(9)雀嘴:適於咬碎種子。

鳥的眼睛:

  鳥是眼睛物種,眼睛是鳥類的生命。一般動物眼睛網膜底部有一個容易感光的小凹點叫黃斑,但鳥類黃斑卻有二個,一是用單眼觀察側方,另一個用雙眼眺望前方。又鳥眼網膜上有一梳狀體,候鳥能長程飛行,是否靠此梳狀體是個謎。

鳥的舌:

  一般鳥類之舌頭尖而硬,但啄木鳥舌細長,伸縮力極大能伸縮自如,末端鉤狀感覺敏銳,可把昆蟲自樹縫中拉出,舌骨體經頭後側至上嘴連接。

鳥的耳:

  鳥類鳴叫是雌雄及同伴之間重要語言,為正確辨識不同音調,鳥類具有特別發達的耳朵,一般鳥類鳴叫大都高音調,因此鳥耳特別適合聽取高音調。

鳥的鳴管:

  鳥喉不發達,由氣管與支氣管相接處生有特別發達的肌肉稱為鳴管,能發出美妙悅耳歌聲。

鳥的鼻:

  不發達,但腐食性鳥類,如巨嘴鴉、禿鷹、海鷗等例外。  

鳥類的分類

  依據生物學家就族群親緣關係及獨有的遺傳特性(如形態等),訂定一套物種分類標準的階梯,由上而下為界、門、綱、目、科、屬、種等基本階段。

如小白鷺分類為:

界一一一動物界

門一一一脊椎動物門

綱一一一鳥綱

目一一一鸛形目

科一一一鷺科

屬一一一白鷺屬

種一一一小白鷺種

  但有些階層如「種」或「科」因分布廣闊時,受棲息環境的不同,經過長期演化形成各地形態上略有差異的族群,尚無法獨立為一新種(科)之一次級層,而有「亞種」或「亞科」的次級層。

 

依鳥體構造及習性不同大致可為五類,各類中各概略分幾種鳥型:

 

1.在地面上行走的鳥:

(1)駝鳥型:腰及腳特別發達,不會飛,但腳趾退化成二支,行走快速。如非洲舵鳥。

(2)雉型:雙翼圓型,腳及股部特別發達,利於行走,不適長飛。如竹雞。

(3)秧雞型:腳及趾甚長利於泥濘中行走,不適長飛,飛行時雙腳下垂。如白腹秩雞。

 

2.在淺水中行走的鳥:

(1)田鷸型:喙特別長,利淺水中取食,翼發達可長飛,如田鷸。

(2)鷸行鳥型:腳長趾不長,適沙洲奔跑,翼長可長飛,一般鷸科比行鳥科喙長,如磯鷸、環頸行鳥。

(3)鷺型:腳及趾皆長,適沼澤、原野覓食,可棲樹,翼長可長飛,脖子長可彎縮自如,如小白鷺。

(4)鶴鸛型:腳及頸皆長,且飛行時不彎縮,振翅緩慢,翼長可長飛,鸛嘴比鶴粗厚,鸛可棲電桿、樹,如白鶴、黑鸛。

 

3.在水中游泳的鳥:

(1)雁鴨型:腳短、蹼足適湖泊、沼澤中活動覓食,如鴛鴦。

(2)海鳥型:蹼足,善泳善潛亦善飛,腳生長在體軀後,不善行走常匍匐前進,需助跑起飛,如海雀。

(3)鷿替型:瓣足,善浮游可潛水,需助跑起飛,腳生於體軀後,不善行走,如小鷿替

(4)鸕鶿型:腳短趾長,四趾間有蹼為全蹼足,能游能潛,善飛善走亦可樹棲,需助跑起飛,如鸕鶿。

(5)鷗型:體輕翼長善飛又有蹼,分二類:鷗類善浮游,尾短不分叉,如紅嘴鷗。燕鷗類尾長分叉,善潛水不浮游,如紅燕鷗。

 

4.棲息在樹上的鳥:

(1)鳴禽型:鳴管之肌肉發達,鳴聲婉轉、嘹亮悅耳且富變化,如畫眉亞科。

(2)色彩型:鳥體羽毛顏色鮮豔美麗,如五色鳥、入色鳥、朱鸝等。

(3)溪澗型:喜棲溪岸樹林或山澗覓食,如翠鳥、小剪尾。

(4)攀禽型:喜攀爬樹幹啄食昆蟲,如小啄木、茶腹鳲。

(5)鴞型:夜行性猛舍,頭大頸短可大幅轉動,飛行輕巧無聲,如領角鴞。

(6)鷲鷹型:日行性猛禽,初級飛羽末端各羽分開(隼除外)飛行力強,如大冠驚。

 

5.在空中捕食的鳥:

(1)兩燕型:嘴小而基部寬大,雙翼狹長成鐮刀形,飛行迅速,腳短無力,須攀岩而棲,如小兩燕。

(2)蜂鳥型:體型小,嘴長而細,在飛行中吸食花蜜,類似蜜蜂在空中密集拍翅停飛,如紅喉蜂鳥。

濕地與水鳥

  「濕地」是個模糊而不易清楚界定的環境,一般係指一年之中有相當長的時間,土壤是飽含水分或被水淹沒的地區,其中包括湖泊、河流、出海口及沼澤等。而人為的環境如魚塭及鹽田等,也應該可以列入濕地的範疇。濕地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生物,如魚、蝦、貝、螺、蠕蟲等,在在都是鳥類的食物。鳥類為了吃這些差異頗大的食物,而各自發展出不同的覓食方式,由濕地鳥類變化多端的嘴喙即可見一般。濕地鳥類的嘴喙,或短或長、可上翹也可下彎、有些尖端如針般銳利,有些則異常粗鈍、甚或成扁平狀、更有些鳥喙是歪向一邊的。水鳥腿部的長短也反應出其對水域利用的程度,長腿的白鷺鷥及黑面琵鷺可在較深的水域中覓食,而短腿的水鳥則侷限在泥灘地或較淺的水域中尋找食物。水鴨子也可大略分為水面型及潛水型,若再仔細檢視,也不難發現,各種鴨子的嘴形及其內部構造也各不相同,所以利用的食物種類也不同。即使都是吃魚,但翡翠、大白鷺、黑面琵鷺、魚鷹也各有其特定的捕食方式。濕地鳥種的覓食策略五花八門,如小環頸行鳥在沙灘上快步行走以啄食可見的食物;潰鷸則以喙探試土表下方的食物;而大杓鷸則可將喙探到泥灘深處找尋食物。反嘴行鳥會以其上翹的喙在淺水中左右掃動,用以攪動底泥以驚起底棲昆蟲或甲殼類再行捕食;紅領瓣足鷸覓食時常會在水中打圈圈以捕食被帶上來並集中於漩渦處的食物,而蠣行鳥會用牠特殊的嘴喙翹開雙殼貝;翻石鷸的覓食方式就更名符其實了。

 

  大多數「濕地」都沿著海岸線分佈,利用此棲地的候鳥也就大量聚集在這些狹長的地帶覓食,但候鳥大量聚集於某一過境地的現象也經常為牠們帶來無限的危機。因為一旦某一重要過境地遭到破壞,整個遷移路徑將被打斷。在台灣,水鳥面對的最大壓力來自於海岸濕地的開發、污染及干擾。海岸的重要濕地不是為工業開發所填平,便是作為發電廠或垃圾場之用,沒有開發的,很多亦因河川污染而不再被水鳥所利用。而其餘可供水烏利用的棲地,不是被公路切割,就是緊鄰人類的活動範圍,而來自於人類的平擾或噪音,常對鳥類遷徙所需的自然棲地給破壞得體無完膚,造成造成嚴重的影響。

工業革命、濕地開發皆自於歐美;始作俑者在歷經百年自然反撲的慘痛教訓之後,覺悟人並不一定能夠勝天。人要生存也要與自然建立和諧的關係,則考驗著執事者的智慧。先進國家已謙卑地承認早年的無知。進而著手復育的工作。而反觀台灣,美麗的福爾摩莎早已傷痕累累,自然保育路途漫漫。

回鳥類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