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源流
金門雄峙閩海、汪洋四環,舊名浯洲,又有仙洲、浯江、浯島諸稱。金門之得名始於明洪武年間置守禦千戶所,江夏侯周德興築城建垣於此,又因其地位內捍漳廈,外制台澎,實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因名之為「金門」。
晉世五胡亂起,中原義民南遷渡海來金避難,金門始有居民。唐代陳淵率眾入島墾牧,生聚日蕃。宋世朱熹主簿同安,設帳燕南,家絃戶誦,島民乃競以氣節相尚。明清兩代,科甲鼎盛,名將輩出,極一時之盛。明末魯王、鄭成功義起金門,並東渡台灣驅荷復台。民國以來,鄉僑創業海外,贊助革命,建設家園,貢獻極大。迫近世,國軍進駐,先後歷經「古寧頭」、「大二膽」、「九三」、「八二三」、「六一七」等戰役,自是金門一躍為保障台海安定之自由長城。
地理位置 |
|
島形中狹,東西端較寬。東西向約有二十公里;南北向最長處在東,約十五公里;中部最狹處僅三公里,誠如金錠狀。島四面,嶼礁羅列,星羅棋布,如眾星拱月,散布於東經一一八度二十四分,北緯二十四度二十七分之海面中。現轄金門、烈嶼、大擔、二擔等十二座島嶼,總面積一五O.四五六平方公里。 |
|
金門主峰為太武山,雄偉莊厚,獨冠嶼上;自麓徂頂有十餘里,逶迤凝結,崚嶒皆石,近觀之若兜鍪狀,故名太武。其石紛糾縈紆若印章篆刻,又稱「海印」,隔海遠望,如仙人偃臥之形,海上人因別呼之為「仙山」。民國四十一年,先總統 蔣公於太武山摩崖之手銘「毋忘在莒」,則為今日島上軍民臥薪嘗膽,朝惕夕勵之精神指標。 除太武山之外,東有鵲山、鳳山、塔山;南有雙山、長安山、豐蓮山、太文山(古燕南山)、獻台山、南磐山;西有矛山;西北有獅山、虎山、天摩山、金山等等,皆為大小起伏丘陵,為金門主要的地形。 因受地形影響,金門無巨川長流,最長者為西半島之浯江溪,惟已呈現乾涸狀態,舊河床隱約可辨 。 其他如金沙溪、後水溪、前埔溪、小徑溪、西堡溪、山外溪等大多是涓涓細流,源短量少,平時多已涸渴;如遇風雨,又復一瀉入海,雨不能得其利,旱則患其災。 近十數年來,島上軍民齊力,大興水利,攔河築壩,新闢湖塘,如太湖、蘭湖、慈湖、雙鯉湖、榮湖、陵水湖、田浦水庫、金沙水庫等等,均具蓄水灌溉給水作用,兼具綠化美化功能,形成遊憩勝景。 |
地理環境
金門縣總面積為一五O.四五六平方公里,島形中狹,東西端較寬,誠如金錠狀。金門除大金門本島之外,尚包括小金門、大膽、二膽、東碇、北碇等十二個島嶼,星羅棋布,如眾星拱月,現住人口五萬一千餘人。金門島主峰為太武山,氣勢雄偉,獨冠嶼上。島上無巨川長流,浯江溪、金沙溪均為涓涓細流,源短量小。金門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降雨量多在四至九月,年平均降雨量為一、O四九.四公厘。金門島內最古老的地層以花崗片麻岩為主,土壤概以砂土及裸露之紅壤土為代表,自然條件不佳,農業發展受限。
自然環境 |
|||
金門與廈門、同安遙遙相對,緯度相同,均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然廈同比鄰內山,氣候稍和,風勢較弱;金門則為大海中崛起之島嶼,四面無高山屏障,中間則丘陵起伏,故風力較強,全年降雨量多在四月至八月,颱風則發於七、八月,季節風多東北風,風勢以七月至十二月較強。年均溫為攝氏20.9度,最高月均溫是八月28.2度;最低月 |
|||
|
策進林業
金門在歷史上原本是個林木蓊鬱的海島,然自宋朝以來,歷經元、明、清歷代之肆意濫伐,民國以後全島已變成一片黃沙滾滾、童山濯濯之貌。四十年來在全體軍民克服萬難,慘淡經營之下,在全縣各處廣植木麻黃、相思樹及馬尾松,現已奠定綠化基礎並收防風定砂、調節氣候、水土保持及生態環境改變之功效。全島共有森林總面積五千九百餘公頃,佔全島陸地面積百分之四十,森林蓄積材高達四十三萬立方公尺。金門縣林務所為配合未來開發所需,特釐訂林業發展計畫,進行林相更新及行道樹景觀林木、高經濟林木之栽種,賡續執行荒山海岸造林、森林保育、環境綠化美化工作。進行森林遊樂區設置與旅遊休閒設施更張,以厚植觀光資源,建立金門觀光特色。
開拓漁業
金門四面環海,漁業發展以近海漁撈及淺海養殖為主,內陸養殖為輔。近年來由於漁業資源枯竭,加上大陸漁船非法炸魚及越界濫捕,對本縣漁業發展影響甚鉅。目前闢有大型專用漁港兩處,全縣共有機動漁船、機動或人力舢舨等各型漁船筏舢二百餘艘,年漁獲量二百餘萬公斤。本縣設有水產試驗所,負責漁撈及養殖業之試驗與推廣,執行海洋漁場調查、漁訊蒐集及魚苗之繁殖。在淺海養殖方面,計進行紫菜、文蛤、血蚶人工養殖及塑膠蚵枝插殖、平掛式牡蠣等人工養殖之推廣,引進草蝦、白丁蝦繁、養殖技術,輔導民間設場經營。並在淺海投放人工魚礁,增加資源衍生,進行七星驢、黃錫鯛、黑鯛等高經濟價值魚類之培苗與推廣養殖,全島養殖面積約為一千餘公頃。為振興漁業發展,特進行新湖漁港之浚深工程,逐年辦理各鄉村出海口道路改善,執行烈嶼羅厝漁港興建工程及復國墩漁港工程規劃,增置魚貨裝卸及冷凍設備,補助漁民更新漁船主機、船外機及捲揚機,設置漁船衛星定位儀及漁業電台等設施,以有效突破漁業發展瓶頸。
經營畜牧
金門畜牧業的發展,早年農家以飼養小量之豬、牛、羊、雞、鴨為副業,後在政府大力輔導之下,民間大型養豬、養牛、養雞場紛紛設立,實施企業化經營,成立純種豬、仔豬繁殖場,設立家畜衛生屠宰場。全島家禽約為十六餘萬隻、家畜二萬九千餘隻。縣設有畜產試驗所、動植物防疫所,執行畜產試驗推廣與家畜疫病預防之外,並闢設休閒騎馬遊樂設施,建立金門牧馬特色。畜產試驗所飼養之乳牛群,所產鮮奶並以優惠價格推廣全島學童及軍民飲用。
推展水利
金門全島水利設施計有太湖、榮湖、田埔、擎天、金沙、山西水庫等十五座湖庫,攔水壩一百四十餘座、農塘五百五十餘口,灌溉淺井四千餘口,飲水井八百二十餘口,重要溪流護堤與農田區域排水溝約三萬餘公尺。各湖庫以防洪、給水為主,灌溉為輔。在自來水供應方面,已達家家有水之理想目標。近年來並賡續利用每年旱季進行各湖庫之浚深工程,約計可增加蓄水量五十餘萬立方公尺,有效儲存地表水以應軍民飲用水之需。為因應未來發展所需,除積極開闢新水源,更新輸水幹管之外,另著手執行金門地區公共給水系統全面改善工程,並進行海水淡化、大小金門間海底管線設置、台水運金等緊急紓解水荒之可行性研究,以徹底解決金門地區軍民用水問題。
規劃礦產
本縣具有經濟價值可供開採的礦產,計有花崗石與磁土,主要礦區均集中於東半島。金門磁土因礦源有限,表層太厚,開採成本過高,且係原土運銷,嚴重破壞生態景觀,經由經建會協助評估,已不符合經濟效益。花崗石廠已積極輔導開採工人轉業,並進行廢棄礦區景觀之復原工作。昔日花崗石主要以外銷為大宗,在地區之營銷以提供建築用碎石、塊石為主。
環境保護
隨著環保意識的提昇,本縣於民國八十九年成立環保局,為未雨綢繆,因應全面開放、開發需要,特積極進行全島大型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污水處理場規劃施建,並積極進行空氣品質維護計畫、推動水污染防治方案、改善廢棄物處理、增設清潔隊員,更引進新式子母垃圾車、鏟挖兩用機、執行資源回收及改進傳統垃圾處理作業方式,徹底解決地區日趨嚴重二垃圾問題。為落實環保工作,每年均進行鄉鎮村里環境衛生巡迴觀摩評比,擴大環保教育宣導。
結
語
金門深受地理位置及政治因素影響,長久以來,一直處於烽火地帶的特殊地位。然而砲火下的建設卻未曾間斷,四十餘年來各項建設日益精實,民眾生活普獲提高。隨著政治體制的改變,民國八十九年,中央特立法訂定離島建設條例,規劃金、馬外島與大陸試行小三通,相信在此建設條例以及小三通政策的引導下,金門將邁向歷史進程的一個新起點。金門,將全力落實推動開放、開發政策,並體認「生存重於生活」、「安全重於自由」的重要性,在既有良好的基礎上,再策精進,積極推展整體建設,加速達成「三民主義模範縣」之建設目標。
本文摘錄自金門縣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