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建築藝術
 
土角厝..古時候的建築材料相當昂貴,民家的住宅,常是配合主人的經濟環境興建的,許多人家的屋牆用竹管為柱,竹片編織成壁,再塗上一層泥土石灰;也有把泥土加入稻草攪和後,印成塊狀的土角,用來堆砌成牆壁的。


 

 

 

紅瓦厝,是日據時期至民國初年間,一般常民的居家形式。它的重點有二:

    這棟建築,是屬於「三合」型制,也就是只有正身開間的間架,通常是經濟力較足夠的情況下,先建造足夠棲身之所,等待經濟力較為充足,或人口過多,需增加居住空間時,才會從左護龍至右護龍加建,成為合院形制。另有一種情形,是位於通路或街道旁的建築,無法採合院形式加建;只能在不影響交通的情形下,再往左右加增成為五、七、九、十一開間的一條龍形制;或往屋後成「目字形」進深加增的街屋形制。(例如:鹿港不見天街二旁之商店建築)

    本棟建築的屋頂,是覆蓋所謂的「薄仔瓦」。早期瓦窯所生產的瓦片,是所謂的「薄瓦瓦」,成弧形狀,在砌設時,有朝上及朝下之分,各有笑瓦及哭瓦之分,並須遵守「七闔八笑」之形制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