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關石獅

自廣福村到廣興村路旁是清代山豬毛社入口要衝,這裡也就是清代稱為大路關之所在,清代設有南路營都司營盤之地,在大路關人民的想法裡,獅子是萬獸之王,具有無比的靈性,因此另一方面可以拿來當作鎮煞之寶,另一方面可以嚇嚇山上的原住民,於是就在滿清時期建造了第一座石獅。根據「順天宮」旁的『廣福神師記』記載:「獅者,祥瑞之徵也,我先祖於乾隆二年(1737年)廣東梅縣來台,披荊斬棘肇基於此,建村廣福,當是時也,山蟲野獸侵我,土著侵我,無時無刻不為生存而奮鬥,故先民敬獅如神。民國前五十六年,山洪爆發,水毀吾庄,獅遭土掩,殆甲午戰後,日人據台,鄉賢耆者,傷心河山變色,念故舊文物,故再議新建神獅,越三月而成,鄉民奉而祀之,為開基老獅仍沈土中,再建之獅又斑剝蒼夷,讓應在修建,乃集資三建神獅以示慶賀…。」

 第一座石獅子在一次大洪水被掩埋,但苦於當時沒有進步的挖鑿工具,所以遲遲沒有辦法挖掘出來,讓它從此沈睡了一百多年,直到了民國72年時才挖掘出來,最後被擺放在廣福村順天宮外的廣場,以供善男信女參拜。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人佔據台灣以後,大路關的鄉民感念被外來國家所統治,於是

提議建造第二座石獅子。根據大路關的耆老口中得知,第二座石獅子在建造之時,因遇到閩客相爭時,石獅子的身體內被閩南人「作法」(指使用巫術)放入了一根鐵釘,使石獅子的神威無法顯現,第二座石獅子從此以後就不再有人祭拜,讓它荒蕪。

『廣福神獅記』記載第一座石獅子建造石獅子的理由是為「山蟲野獸侵我,土著侵我」而「嚇番」之用,但在民國前56年遭土掩埋。第二座石獅子是日人佔據台灣後所造乃「鄉賢耆者,傷心山河變色,念故舊文物,故再議新建神獅」。第三座石獅子是慶祝台灣光復,因而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