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在台灣】

 

在台南的維音提琴場

一、南部製琴工業  

 

  台灣早期的製琴工業,既非外國人投資設廠引進技術,也非國人設廠找外人來台技術指導,而是無師自通,充滿了傳奇性。台灣日據時代尚無提琴業,那時的提琴都由外國進口,1945年台灣光復,傳統上由日本進口的琴弓,因日戰馬多死於沙場,製弓的馬尾毛極為缺乏,使琴弓奇貨可居。原在郵局上班的台南人 ,黃丙丁先生,會拉小提琴,但因琴弓昂貴,遂找從事木匠的妻弟許登山先生研製琴弓,又分解提琴研究其結構,設法仿造,如此摸索了三年,才製造出一支品質不錯的小提琴。兩人合作有成果後,便在1951年左右招聘,木匠成立「福隆昌」樂器公司,為台灣第一家提琴樂器工廠。

 

  後來許登山先生獨自創立「維音」﹙楓葉牌﹚樂器公司,生產大中小全系列的提琴,以機械化生產,連琴盒、琴弦、琴弓也都自行生產。「維音」現由許登山的兒子們接掌,雖然業務大不如前,但仍然繼續生產。 經由「福隆昌」培訓的技師不少,有些人又出外自立門戶,成立家庭式個體戶,與具規模的工廠,使台南市成為台灣的西洋樂器生產重鎮。

 

二、北部製琴工業

 

皇冠提琴廠工人接來自於附近農場

  台灣北部,提琴產業則有不同的發展,1950年初期台北縣土城鄉,剛小學畢業的陳新興,在診所當藥劑生,有機會與醫生的孩子玩小提琴,但因提琴價格太貴,於是找些木材來仿造,這樣經幾次的失敗與嘗試,竟然讓他無師自通地做出一把小提琴來。他再接再厲,修正缺點,小提琴愈做愈好,發出的聲音也不錯,遂拿到台北市的樂器行寄售,竟也能賣出,於是開始在家全力作琴,連中提琴、大提琴都做得出來。

 

製琴學校每個人的專屬工具

  1958年六月間,省立台灣藝專校長鄧昌國先生,發現陳新興所製的小提琴 ,很是驚喜。經鄧昌國的推荐,中華弦樂團及其他音樂單位都紛紛向陳訂購,並進而將它引進中華弦樂團,擔任樂器製作維修,後又介紹給來台美國指揮家索爾•約翰生,約翰生看了陳新興的作品,驚訝台灣有這樣的人才,於是向國務院推薦,保送陳新興到美國接受六個月的樂器製作研究。待陳新興將歐美較先進的製琴工具及製程研習熟練後,便回國教導弟弟陳吉松製琴,陳吉松大約1965年開始在家製造提琴,家人親戚也加入幫忙,成為一個提琴家庭工廠。十大建設陸續完工後,外銷大幅成長,提琴樂器市場大為增長,提琴樂器也開拓外銷市場。陳吉松的提琴業務已遠超家庭工業所能負擔,於是正式成立「皇冠提琴工廠」。

 

三、台灣製琴業的興衰

以簡單工具、智慧技術生產大量提琴

  1970年代至80年代是台灣經濟成長的時代,也是提琴樂器的黃金時代,台灣的提琴廠度過了約二十年的好光景。1980年代晚期,中國大陸的樂器工業 崛起,以更低的價錢搶攻市場,並且慢慢流進台灣市場,樂器行出品的「France」品牌小提琴即使是大陸琴,可是光看品牌名稱,誰也不知道這是大陸琴,80年代晚期,中國提琴佔領了所有低價琴市場。 皇冠提琴廠在1990年代初期,遂在後繼無人下,斷然結束營業。皇冠提琴的第二代陳大村與張朝宗,現在都開設個人提琴工作室,從事提琴製造與修護工作。

 

剛上完漆待乾的提琴們

  近年台灣經濟富裕,愛好提琴音樂者極多,又加上大陸提琴進口價格低廉,更促進了台灣提琴學習的發展,中小學校紛紛設立弦樂團,陳年人也加入學琴行列,學提琴人數已跟學鋼琴人數不相上下。此外,奇美文化基金會已擁有五支史特拉底瓦里名琴,以及阿瑪蒂、瓜奈里、瓜達尼尼等名琴數十支。台灣提琴市場,原本提琴是在一般樂器店銷售,如今各地出現提琴專業店,更有史特拉底瓦里及瓜奈里等名琴上櫃待售,將台灣提琴市場推向國際。雖然台灣提琴製造業已 式微,但這幾年反而有台灣青年學子出國學習提琴製造與修護技術,第一位出國研習的是張瀚心先生,後來又陸續有人出國進修,他們返國幾乎全部投入修琴業,這是市場需求到導向的結果,俢琴市場大,價錢又好比製造新琴有利得多。

 

  早期的台灣專業修琴師傅極為缺乏,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曾聘請一位日本技師青木正俊先生來做修護。台灣製琴業的問題在於定位困難,及本地市場小,低價位琴拼不過大陸琴,中高價位琴,在品牌上又比不過義大利及歐美提琴。製造中高級品,以台灣的人工成本加進口高級的材料零件,一支新琴的價格也不低,所以台灣僅有極少數的個人,在自家工作室以進口的歐洲高級木材零件及油漆製造提琴,以中高價位銷售,或進口大陸半成品,以較高級的油漆及零件組裝,成為大陸琴的升級品,在市場夾縫中求得一席之地。

 

回到最上方

Copyright (C) 紫色浪漫 Group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