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和建築一樣,有著各式各樣的方式,以下我們就三項最常被利用到的
監獄形式,為大家做解說,其中也包含了嘉義舊監獄的形式--「賓夕法尼亞式」
[單監禁形式] [邊沁式監獄] [賓夕凡尼亞式] [奧本式]

基督教人道主義下的單室監禁形式
        這種方式是利用教養工廠的方式來監禁罪犯,受到影響最大的是羅馬時期的帕博監獄(Papal prisom),主要作為夏米爾醫院的附屬機構,而且他的特色是收容二十歲以下青幼年的罪犯,還有不良少年的教養機構,後來,在1735年的時候,又增建了專供女囚的監獄。
因為他是利用一間一間的房間拘禁犯人,所以才有了「單室監禁形式」的名稱出現。


[單室監禁形式監獄的剖面圖]

[建立在夏米爾醫院的單室監禁監獄]
邊沁的全景敞視監獄

        這是很有名的社會改革者傑若米.邊沁(Jeremy Bentham)的規劃,他規劃了環狀的監獄,並且將單室舍房配置在環形的外緣,一般稱做「全景敞視監獄」 或是「敞視樓」,在監獄的歷史中相當著名喔!
        受到他影響最深的是倫敦的密爾班克監獄(Millbank prison),但是平面型態跟邊沁預想的圓形不大一樣,他是環繞在控制點四周,但是大致上的設計其實還是類似的。


[這是邊沁設計的監獄]

[這是倫敦密爾班克的監獄,和邊沁的監獄形式不大一樣]
嘉義就監獄的形式--賓夕法尼亞式

        1790年開始起用的費城「胡桃街監獄」,設計上以獨居房為主,強調受刑人的單獨拘禁,這就是賓夕凡尼亞制(Pennsylvania System)嚴格日夜獨居的監禁,,其建築的特徵為完全分房隔離,阻止相互間接觸以避免犯罪知識的傳播,房舍配置為放射型。此種建築型態在十九世紀支配了大多數歐洲的監獄建築,特別是1842年英國倫敦建造的Pentonville監獄,被稱為歐洲的模範監獄,乃為賓夕凡尼亞制的放射型建築的模式。這些建築物其實反映出Bentham的圓形監獄的主張,著重於隔離,將原罪隔離於其他同伴,這個模式突顯出一種懺悔的精神,Foucault 提到費城監獄,「犯人被單獨關到囚室裡,他被交給了自己,在一片沈寂之中,他情慾俱滅而沈浸於自我良心,他捫心自問,感受到作為一個人之絕不會徹底泯滅的天良在覺醒」,以及「高牆就是對犯罪的懲罰,單人囚室使犯人與自己對質,他被迫請叮自己的良心說話」。
        而嘉義舊監為日據時代所留下的建築物,依日本當時監獄建築格式所建,其舍房建築格式為賓夕凡尼亞式放射狀建築,為目前全世界僅存二座該建築形態,另一座現於日本北海道網走監獄,亦成為日本國家監獄博物館。嘉義舊監在早期無科技管理下,整座建築呈現人性化的設計,是現代人無法想像的,如中央台放射狀監視、空中巡道等。另其建築風格如太鼓樓式通風採光建築、避震斜木、歐美建築風味的行政中心拱門等,反映出日本大正年間,日本傳統與歐化的過渡特色。另在中央台上方有一天照大神神位,據稱天照大神可能是日本天皇祖先。
        這種方式有個很大的優點,在管理上相當方便,只要在各個放射狀的舍房中間設立一個「中央台」,就可以掌控所有人的一舉一動,因此當初嘉義就監獄才會採取這種建築形式。


[這就是胡桃城監獄]

[這是胡桃城監獄的平面圖]

[這是嘉義就監獄的舍房,很明顯看到也是放射狀的建築]
賓夕法尼亞式的改良--奧本制

        在一個年輕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美國,它急需勞動力,因此接受大量的歐洲移民人口,以增加生產力,社會亟需勞動生產力時,賓夕凡尼亞的監獄制度顯然多多少少浪費寶貴的人力資源,在社會的急遽變遷下,紐約監獄改良家所設計的奧本制(Auburn System),以日間在嚴格沈默下強制雜居作業,夜間則獨居監禁,這是模仿修道院模式,也是模仿工廠的紀律,構成一個標準的微觀社會:每個人的生活都是隔絕的,他們組成一個嚴格的等級次序,彼此沒有橫向連結,即使在白天雜居的作業中,囚犯絕對禁止交談,只能上下互動,管理員對囚犯的訓斥。
        在1824年所建立的州立奧本監獄,導入真正的工作規訓以及建立監獄內的工業關係。這樣的監獄管理技術透露出罪犯的肉體要不斷的接受瘁煉,肉體都被視為可以分析的、隔離的客體,透過理性、現代知識的研究,更可將肉體細分成更小的組成單位,如骨骼、經脈、指節等,而施以有計畫、嚴格的訓練,並在嚴密的監督管理下,逐步抑制、操縱、轉化、改造,終而使之成為溫順的、服從的的身體而供監獄使用,這種由外而內直達靈魂的身處(莊文瑞,1986)。?? 對於賓夕凡尼亞制或奧本制的監獄制度,在十九世紀可以發現因不同的社會背景而有不同的命運,在美國由於勞力的缺乏,奧本制所強調的公共勞作來使罪犯對於實際的社會公益有正面的經濟效益,成為十九世紀的美國主流。


[這就是改良後的奧本式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