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車路線

 

₪福建泉州承天禪寺

   廣欽老和尚的傳承法脈是由泉州承天禪寺祖寺所傳承下來,以下,是對泉州承天禪寺的介紹。

   泉州承天禪寺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南俊巷。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台”兩字,故又名月台寺。原為五代節度使留從效的南花園。南唐保大末年至中興初年(公元957-958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禪寺。全寺占地七十余畝。總體布局為三路。中路為寺院主要殿堂:布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路有圓常院、光孝寺、毗盧殿等;西路有功德祠、留公祠等。與開元寺、崇福寺並稱“泉州三大叢林”。

   承天禪寺環境清幽,頗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鬧市難得的一片園林緣地。被稱為“城市山林”的十奇景分別是:偃松清風、方池梅影、卷帘朝日、榕徑午蔭、塔無栖禽、瑤台明月、推蓬雨夜、嘯庵竹聲、鸚歌暮雲、石如鸚鵡。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將這十景加以總結,寫有“十奇”詩七律 十首。后明書法家張瑞圖將這十景書刻於碑文,傳之后世。但也有人認為“月台倒影”、“一塵不染”、“梅石生香”各為十景之一。

  承天禪寺十奇詩碑

  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題有“承天寺十奇詩”。明天啟六年丙寅(1626年),書法家張瑞圖書刻於石碑上。題《宋王梅溪先生題承天寺十奇詩》,落款為“天啟丙寅書於湛初上人之無垢軒中果亭居士張瑞圖謹書”。 詩刻有四方,原鑲嵌在承天禪寺廟壁間,現移置開元寺泉州市刷拓部。

一、榕逕午陰

古樹連枝護午陰,蕭蕭門逕日沉沉。
清風拂地塵無染,暑日當空熱不侵。
柏子庭前增祖意,梅花夜后悟真心。
雪霜經盡年年在,人事往來幾古今。

二、塔無禽栖

團遠七塔鎮瑤台,萬古清冷絕塵埃。
古佛放光隨代起,文殊誓願下身來。
依栖野鳥穢無触,飄泊蒼蠅頭不抬。
自是真如常不滅,檀那永在法門開。

三、偃松清風

榕樹陰陰無厚薄,經行在在有偏傍。
入門月皎人知少,拂面清風道念張。
神禹浚川為貢物,秦皇避雨亦封王。
虯枝但得年年在,一任他人說短長。
四、瑤台明月

藍苑寂靜夜中分,高掛樓台月一輪。
四野風塵渾不動,一天星斗盡成吞。
蛟龍扶榜堪同出,鸞鳳帶笙猶可聞。
佛國泉南為甲剎,年年光彩鎮長存。
五、卷帘朝日

超師來悟在真關,一笑庭前心已安。
紅旭高昇明海內,青山畫出遠檐端。
帘幃揭起聲名在,禪道流傳時代看。
千古叢林無變易,紛紛人事幾凋殘。
六、推蓬夜雨

子城肇立等何期,夜雨飄蓬滴不移。
可有高朋思剪燭,豈無閑士聽眠時。
一樓鼓角聲沉滯,千里嬋娟色未知。
宴坐樓台天欲曉,二儀方見乃無私。
七、方池梅影

和靖先生去久長,此花倒影浸方塘。
猶添月台清佳景,還憶松風送遠香。
驛使春來也寄信,壽陽額上減粘妝。
只今風韻名傳老,早賦西湖行一章。
八、嘯庵竹聲

藍苑小築絕塵埃,叢竹迎風西面栽。
但得庵中無主在,方知法外偏含來。
日移疏影來還去,風撼幽窗閉又開。
側耳不隨聲色往,一輪明月滿瑤台。
九、鸚山暮雲

返照東方映彩明,鸚山猶帶暮雲生。
狂風不作承天起,微雨欲來遍地橫。
江右開時知御闕,閩南浮處識溫陵。
空飛本是無心物,為雨為霖從我行。
十、石如鸚鵡

泉南杰出一高峰,碣石渾如鸚鵡容。
毛羽不生隨地老,文彩難畫等天終。
能言彩鳳名堪比,守拙高人道不同。
自是六丁亡已久,惟留只影度春冬。

 

↑泉州承天禪寺




土城承天禪寺

   於民國44年初建,民國54年完工,又於民國64年拆除重建,將往日破舊的寮房大都拆除,新的殿堂也陸續完成,秉承舊日大雄寶殿的格局,正中新大雄寶殿供奉三寶大佛,右側是觀世音菩薩;左側是地藏王菩薩,各有一天井,供善信膜拜上供之處。承天寺是搭建在半山麓的建築,寺宇所建也依山勢而築。新大雄寶殿前是三聖殿,並沒有足夠的前庭可容納眾多的善信,可幸的是整個承天寺是東西橫走,新大雄寶殿也寬敞舒適,寺高兩層地下一層,更提供了掛單住宿人潮的便利。新殿前面的低矮舊殿,可能是昔日老和尚最初開山定基之處,供奉的仍是三寶佛。

  從大安寮蜿蜒直上,就能感受到寺院的雄偉。

   承天禪寺是土城的佛教聖地,昔日廣欽老和尚住錫之地、淨宗聖地,此寺龍盤虎踞、蔚成一格加上建立在山頂上更是顯得其高雄峻拔。

  位於土城天上山半山腰,由路口往山上小徑走約一公里(半小時)可達山門,小徑常有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九步一叩的朝山者虔誠而來,從朝山路口到承天禪寺的山門口,全長有1.4公里,整條步道都已經用石頭鋪做路面,每年農曆七月或諸佛聖誕日,朝山人潮難以計算。

  山徑兩旁翠竹高聳,互交成蔭,石碑林立,刻有諸佛名號,綠瓦白牆的建築坐擁深幽的森林綠意,環境清幽雅致,是台北南區最熱門的踏青路線之一

   寺的大雄寶殿右側象鼻山,左側清源山,正門遙對淡水河口,河口右側大屯山脈,左側觀音山,連接林口台地,大漢溪延其間,可俯瞮大台北全景,視野寬廣,令人心曠神怡。

   45月間禪寺附近是觀賞油桐花的好去處,尤其又以靠近禪寺左側的步道最為密集,沿著山溪邊緣走便可看到一段一段的白色油桐花道,這一帶的樹木很高大,油桐樹散生其間,花瓣受風如雪徐徐旋轉飄落,森林底下常可見一區區的白色花毯,山澗飄零的落花簇擁溪岸,可說是北部最美也最容易親近的賞桐花景點。

 

 ↑大殿景 ↑大悲樓

↑禪寺入口處

↑朝山步道入口前的佛菩薩像 ↑雙手合十,虔誠參拜的信徒



※補充--

₪天上山

  天上山頗具領袖、帝王之勢,故又稱皇帝山。行走於天上山列的稜線上,峰峰相連的步道,忽高忽低,忽上忽下,穿梭綠林間,享受森林浴,令人舒暢愉快。環山道路旁遍植杜鵑花、楓樹、油桐花….時而雪白、時而澄黃的,美不勝收。

   位於台北縣土城市境內,緊鄰著三峽的山區,登上天上山頂台北盆地的地形及建築盡收眼底,可以讓我們對自己所居住的環境有更多的認識。附近的山區更是大台北地區的人們經常爬山健行的好地點

  天上山列屬插天山系的餘脈,他的山稜狹瘦,坡度起伏大,而且支線多以天上山為中心:

  1.山稜東邊可延長到五城山、安坑山、南勢角山,另外也有一條支線可以到圓通寺

  2.西邊則通往今天的終點善息寺以及石門內尖山、十八羅漢奇岩、成福山、長壽山、

   最後到達橫溪。

  3.繼續向北邊走有已經停止營業的南天母森林遊樂區、文筆山等。

  4.南邊則和安新山、獅頭山相連。

↑由天上山瞭望整個台北盆地,不禁使人心胸開闊 ↑天上山系地形圖 ↑標高429M的天上山三角點

 

日月洞

   廣欽和尚發現此洞,洞高兩丈餘,長數丈,深約兩丈,洞口向東,當日月東升時之霞光,可直入洞內,因此得名。

↑往日月洞的石階步道 ↑日月洞外步道 ↑日月洞口石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