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里人文特色

 追尋鄉野情趣 優游漫步古山城

一、壯觀瑞里-憶我鄉土風華再現

為什麼?小朋友總有許多的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段用「茶香」和
「螢光」交織編出來的瑞里故事,那更早呢?是誰來幼葉林開墾的呀!唉!
是什麼原因讓先民來這兒胼手胝足,開墾山城明珠--幼葉林?根據李岳勳
195920-21)的說法交通運輸的開發與發達是瑞里開墾的主要關鍵。

(一) 地方賢達回憶先民胼手胝足開墾山城明珠

瑞里村(幼葉林)之由來


   
訪問瑞里賢達人士許平和先生至於瑞里村的由來淵源於何時呢?
讓我們來鄉野訪問吧!依據葉芳欽伯伯[1]19981)告訴我們是這樣的:
先祖於清嘉慶年間,約1797年即有先民移居至此,比鄰近的太和村開發要早七
十年。而許伯伯[2]更近一步告訴我們約一百八十年前(西元1824年),清道
光四年間,最初男丁砍樹來燒碳,做成火碳種。幼葉楠樹是整片的原生樹種中
最好的一種,砍樹搬運之後發現坡度不陡,適合種植乾糧、番薯、玉米與稻米
等。因為交通不便,早先沒汽車,到梅山就要六小時,所以村內最初只有男丁
沒有女士。早先祖先砍幼葉楠樹燒成木炭挑到城市(平地)去賣,樹木砍了之
後發現土壤肥沃於是帶妻兒上山來居住,工寮成了房舍,並且利用坡地開闢「
看天田」[3],每年四到五月雨量適中,開墾田地播種,出產米糧所以不用到
平地買米,可以自給自足。而坡度大者種植竹林,有桂竹、孟宗竹、麻竹……
可用來修築屋頂、竹椅、竹桌、竹床、竹枕頭……等,竹子成了日常生活不可
或缺的作物。此後,親戚朋友口耳相傳來到幼葉林(瑞里)居住,最初集結十
多戶人家,所以,瑞里村落就此形成。
而原住民同胞都是狩獵,我們知道打獵
都是從淺山獵到深山,為了追隨獵物進而往內遷到太和[4]、來吉村附近地區

了。

※訪問瑞里古今史作者葉芳欽(左)先生

(二) 探索瑞里

1.  宗教

瑞里地區的信仰中心-源興宮

    瑞里源興宮

起源、特色、供奉神明 接著;我們來到瑞里的信仰中心了,小朋友來看這份
文獻吧! 瑞里源興宮重建紀念碑誌:本宮創建於同治十年歲次辛未年,首由本
庄士紳陳生木氏倡議並自獻鉅款,配合庒民捐獻,集腋成裘,興建本廟宇,至翌
同治十一年壬申正式竣工落成,首初奉祀太子爺、吳鳯公、五穀王、鄭延平郡
王、觀世音佛祖等諸神聖像,由於屢顯神威,保佑全境,信仰人數日眾,遂先
後增塑造太子爺,三官大帝,五府千歲,福德正神等神像供奉,迨至民國九年

歲次庚申,本庒士紳彭保、劉月德、劉俊添、陳良賓、簡連權、簡民、陳寬輝
、陳石兒、邱永興等善信,鑒及本宮諸神,威靈昭彰,神恩廣被,護國佑民,
救苦救難,感念殊深,遂諸眾善信發起重修廟宇,以謝神恩,並組織源興宮重
修委員會,由當時本庒保正陳良賓氏任主任委員,執行籌劃.諸委員各捐獻鉅資
,因擴建工程復由劉俊添民捐獻建地肆拾坪,配合本庄暨外鄉善信捐獻,共襄
盛舉,重修工程,於同年桂月重修工程竣工。自大正九年歲次庚申年重修竣工
落成以還,歷經六十二載,久歷風雨震災侵蝕,廟宇破漏不堪,極待重修,民
國七十一年壬戍年由村長邱新竹發起重修之議,經村眾推選重建委員六十二人
,復由委員選出主任委員陳英雄一人,副主任委員葉芳界一人,主持重籌精建
,對重建工程,荷蒙本村暨旅居外鄉善信熱烈嚮應,鼎力支持,虔誠捐獻,同
心協力,共襄盛舉大興土木,工程進行甚為順利,至民國七十五年丙寅,正殿
、拜堂、.金爐相繼建造完竣,最後並加以全部粉刷,油漆。 貼金等,使本宮建
築更臻完美,自民國七十一年興工,至民國七十五年竣工,歷經四載,本宮重
建工程,雖非浩大構造,但巧奪天工,輝煌奪目,雖處偏僻之地,乃屬美侖美
奐,古香古色,巍峨外貌,氣象莊嚴。從茲以後,願香火鼎盛,神光普被,佑庇
人群,復興中華固有文化,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乃民眾所祈禱也。     

            選寫人 瑞里村 簡瑞晃[5]1923年生)    

※左起許平和、簡瑞晃、蔡村幹事明月、葉理事長純喜與鄉土教材編寫討論。

瑞里源興宮清醮祭典與廟會

     為祈求地方平安並展現村民樂觀奮鬥的山野民風,本村瑞里源興宮每隔十二年
,舉辦一場結合民俗技藝及山區產業的「清醮祭典」,由於此一廟會活動除傳
統之獅陣外,還有山區獨特的踩高蹺表演與昔日山民生活器具展覽,內容豐富
多樣極有看頭。     村內源興宮一年幾次大拜拜,地方人士為展現瑞里豐富的人
文地理景觀,以及樂觀樸實、熱情好客的山野民風,因此祭典規模盛大,每年
每逢正月十五上元節、六月十八日池府千歲生日、七月十五中元節、九月九日
太子爺生日,都邀集嘉賓貴客參與祭拜,希望藉此聯絡情誼,並帶動瑞里觀光
事業。

2.  瑞太古道的起源

電影「臥虎藏龍」中俠客在竹林中忽高忽下飛躍追逐,這一幕揮之不去蔚為經典的場景,在台灣也看得到。武俠瑞太,
在哪裡可以練輕功?答案就在瑞太古道。

※瑞太古道

※瑞太古道之竹林步道

據瑞里耆老回想,瑞里於清嘉慶年間,約1797年即有先民移居至此,比鄰近的
太和村開發要早七十年,當時,瑞里與瑞峰兩村的住民開始陸續移居哈里味社
墾植。先民須翻越山勢陡峭的長山,才能通往太和。
「瑞太古道」是嘉義縣境
內首屆一指的古道,也是先民開發瑞里山區的具體遺跡,這條古道最早建於18
70
年,是當時進入瑞里山區開發的先民,向居住在此地的鄒族祖先以物易地所
開闢的山徑。
1927[6]年,三村共設小學於交界處的瑞里村六鄰,到了民國20
年,當地居民為了關照太和地區子女上學和農作物運輸,村民於是
又在古道的
下方
共同開鑿增闢了一段新道,形成倒9字型的瑞太古道

「瑞太古道」是前往瑞里、太和山區,最值得一遊的徒步徑,在這條古道上有
豐富的鳥類生態和孟宗竹林、闊葉林相,充滿了深邃幽靜和自然原始的氣息,
令人難忘,經過林務局在年前整理後,才讓這條古道和又和世人見面。

全長約5.2公里的瑞太古道,登山口在今天的瑞里村,約是122縣道的32公里處
,出口在太和村,約是縣道16244公里處,今天我們沿著現代公路來回兩村
,大約需要20分鐘車程,但是小朋友要知道喔!在100年前,瑞里和太和兩村
居民要來往,卻得花上3個小時呢![7]

※地方耆老劉登山先生解說全長約5.2公里的瑞太古道

3.水電的起源

水電在早期的山區是攸關民生發展的重要指標,因為沒水沒電,沒有辦法滿足
民生的需求,舉凡吃飯、洗澡到灌溉、耕作….樣樣需要水,至於電充分提昇文
明社會的進步,像是收音機、電視、洗衣機….以致於現在的電腦設備都是因為
電力的供應而發展其用途,西元一九六三年本村由簡瑞晃、葉習、陳善校等促
農村電力設施[8],電線桿可是由由交力坪延接的呢! 至於水,本村的發展是
先有寮再有家,居處必須有水源,但是山區因為地震和砍伐山林造成土質涵養
不好,每年十一月旱冬缺水至三月[9],四月後進入雨季但是幼葉林村內仍有
30﹪缺水,民國五十九年許平和先生策劃,至幼葉林對山雲載山水源處(高14
30
公尺),引水至坪頂設立儲水站,並於民國六十二年竣工完成供水,成立瑞
里第一座簡易自來水站。但是當時的交通不便至對山雲載山距離六公里,所需
經費龐大,除中央補助外,可是要地方自籌經費[10]呢! 到了民國七十五年
,村內栽植茶樹及觀光遊客遂增,林木權提議、葉純宏負責組織籌備,許平和
執行測量、設計與自籌經費(工程費)由鹿堀坑以電力抽水方式完成本村第二
座簡易自來水供應。 民國八十年,茶樹栽植面積擴增,來瑞里觀光旅遊客亦增
,地方人士力促興建地三座簡易自來水之供應,幸蒙本村黃金蔣先生熱心提供
瑞里第三號橋上方之水源,丘新竹村長負責爭取經費、蔡和順幹事組織籌畫、
陳獻堂負責工程施工進行,終於在民國八十一年完成本村第三座簡易自來水供
應。

4.百年古厝

遺忘的百年古厝

早在西元1870年前,福建漳洲的移民就進駐到瑞里,他們帶來了閩南建築,在
瑞里山區建造了許多古色古香的三合院,最多時超過了五十多幢,至今瑞里還
保存下來數幢超過一百年歷史的古宅,成為地方一大特色。

 

※常務委員邱芳裕[11]老家已有一百五十年

比較有名的就是幼葉林四十五號陳獻堂先生的古宅,這幢房子住過三代人,屋
齡超過一百年,還有劉寧恭先生的古宅,屋齡也超過一百年以上,目前都還在
用,外表古色古香,雖無粉飾雕龍,但依然煥發莊重古樸之風,劉寧恭的古宅後方 還有一處「蘭園」,花木扶疏,很值得一遊。

    陳獻堂先生的古宅

劉寧恭先生的古宅

    古厝的門牌號碼

目前遊客較常去觀賞的古厝是瑞里村六十七號的陳家百年古厝,這也是保存相
當完善的一座古厝,外表古色古香,看起來可是相當具有原味的,屋齡也將近
百年,遊綠色隧道可別忘了一起參觀。

※陳家百年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