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苑鄉在清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年),古稱「番仔挖」或「番挖」,此地昔日為平埔族人居住的地方。在臺灣舊地名沿革一書中曾記載:「古時這一帶原有巴布薩平埔族(Babuza)居住,又有一條溪作彎折狀,臺語稱「挖」,故有番仔挖之名。」

    民國九年,日本人因此地多屬沙丘,再加上冬季季風強勁,曾有「千沙之鄉」之名,因而改名為「沙山鄉」。光復之後,於民國35年2月,決定恢復古名「番仔挖」,但因用字不雅,且當地舉人洪算諒之宅邸號為「芳苑」,於是雅化為「芳苑」,本鄉就此定名為「芳苑鄉」,全鄉可概分為芳苑、路上、王功、草湖、漢寶等五區,共有廿六個村。

芳苑鄉內在觀光資源方方面則有新寶、芳苑兩處紅樹林、王功燈塔、王功漁港、王功美食街、漢寶溼地賞鳥區、漢寶休閒農場、沿海濕地、海岸風光、富麗漁村及海攤等,宗教信仰方面則有歷史悠久的普天宮、福海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