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台灣較早開發的地區,因此,有超過三十座的廟宇。可以說庄庄(街街)有小廟,三、五村庄(街)一大廟。這些「廟宇」的宗教派別包含佛教、道教、民間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其中不少廟宇建「廟」年代久遠,經歷了鹽水三百多年的風霜雨露,鹽水三百多年的點滴、先民的種種遺風,全刻劃融入在「廟宇」的角落、祭典習俗中。同時,廟宇的建築也保留了許多先民的建築智慧與哲學,更顯現了鹽水人的信仰與宗教的觀念。因此,來到鹽水參香拜拜,可別忘了,每座廟宇除了有它的歷史與信仰外,更有它的建築藝術喔!

建築藝術

 風水池

      風水池是許多廟宇多有的設施。先民們深信「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廟宇或大宅前一定要建有半月型水池,以護住廟宇的「祥瑞之氣」或大宅的「財氣」。當然,有些廟宇為了要裝飾單調的風水池,總會添加一些「水族」,尤其是水族之首的「龍」,更是風水池中的常客。

 
◎一般來說風水池都位在廟前,但鹽水武廟後殿的風水池,卻很特別,位於廟後方。究竟是為何呢?您不妨親自來瞧瞧!
   

 

 雲雕御路

    「御路」一詞來自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為了彰顯皇帝的尊貴,因此,把皇帝坐轎上早朝時經過的地方,用刻有龍型浮雕的巨石鋪成,稱為「御路石」。後來,各廟宇為彰顯神威、表示廟宇身份等級,也多設有「御路」。

 
◎這是武廟後殿玉蓮寺前的「御路石」。造型簡單,可是表示廟宇身份地位的意義卻是非凡的。尤其是這「御路石」中的這條龍更是特別,爪子上還拿著刻有「王」字的玉璽呢!
 

 

 

 

 


石獅鎮八方

◎護庇宮的石獅古樸有威嚴
 
   

      獅子相傳來自西域﹝新疆省以西﹞,是百獸之王,即使死後,也沒有動物敢動牠。因此,佛教寺廟常以獅子造型象徵寺廟威嚴,並帶有「驅邪」的功能。佛教流傳到中國以後,石獅造型也跟著來到中國。後來經過演變,一般的非佛教廟宇也使用石獅來「避邪」,顯示寺廟威嚴。因此,常有小朋友說「石獅」是寺廟的「鐵衛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鹽水各廟宇的石獅造型多不大一樣,這可是出自不同雕刻名家的手筆喔!

 

◎「不怒而威」的石獅,雕工精湛~武廟
 
◎造型特異花俏的石獅~武廟

 龍柱傳訊

 
◎歷代以來龍的圖形雖多不相同,但牠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永遠不變,從寺廟普遍立有龍柱,就可見一般了。龍在寺廟除象徵寺廟身份外,最主要就是扮演『人與上天』溝通的橋樑,把人的想法上達「天」,也把「天神」的旨意下達人間。您說,「龍」是不是個超級「郵差」呢?
 
 

      龍為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民族「圖騰」象徵,也是古老中國部族征服各族,取各族「圖騰」拼湊而形成的。龍的形成,其實就是華夏民族融合的結果。您瞧,龍的圖形包含鹿角、牛眼、獅鼻、鷹爪、魚鱗、蛇身......等特徵,就不難理解龍是一種組合想像的「動物」了。

 

 

屋頂的玄機

◎大眾廟聚波亭屋頂的造型為具有「燕尾翹」的「華南式」。「燕尾」翹的愈高代表愈能與上天溝通。而燕尾屋脊上尚有「財、子、壽」三神像,象徵為信徒帶來多子、多壽、多財的好福氣。另外,使用彩色陶瓷破碗片糊貼完成各式造型的「剪黏」作品,展現了相當高的技藝水準,很有看頭喔!
 

    

 

 

      在先民的觀念中,地上最大的是「皇帝」,天上最大的是「神」,但是連「皇帝」都要拜「神」。因此,皇帝住華麗的宮殿,當然神要住更高級的。所以,久而久之,寺廟的形式就和古代的宮殿造型差不多了。當然,屋頂的裝飾可就不能太隨便了。

鹽水的寺廟屋頂造型大致可分兩類,一般來說佛教寺廟屋頂造型平直、古樸、穩重,屬「華北」形式。而其他寺廟,則以「燕尾翹」、裝飾華麗的「華南」形式屋頂為主。

◎仔細看!修德禪寺下垂的屋脊上有一些「走獸」的造型,這是寺廟等級的象徵。而寫著萬字號的牆壁類似山的形狀,稱為「山牆」。
 
◎修德禪寺是一個佛教寺院屋頂造型,屬穩重、平直、古樸的「華北式」。

門扇的等級

◎大眾廟的門扇屬「四抹隔扇」。您看出來了嗎?
 
◎武廟的門神跟一般的廟宇不一樣,瞧!這門神可是一條龍耶!全台灣可能找不到第二個。
 
     

        寺廟是老祖先智慧與生活哲學的結晶,每個架構都有道不盡的學問,當然「門扇」也不例外。「門扇」指的是寺廟的門戶。一般來說,廟門的多少代表寺廟的等級。如「三關六扇門」算是高等級的,則是有三個廟門,每扇門由兩扇板門組成。另外,門扇的「抹板」多少也是等級的依據,如:有五條橫木板的「五抹隔扇」就是較高等級的門

 
◎為了裝飾和固定門扇,一般廟宇門口多設有「抱鼓石」。

藝術牆

 
◎牆壁各部位的名稱∼武廟後殿玉蓮寺
 
 
     

      除了門扇以外,寺廟的牆壁學問也很大。為了表示對神明的敬重與虔誠,因此,寺廟牆壁的建築都很講究,會將牆壁依高度分成幾個「堵」來施工。每個「堵」(格)各有不同的稱呼。同時,牆上的圓雕、裝飾也都各有不同的意義。因此,想瞭解其中的學問,不妨到鹽水,來一趟寺廟知性之旅。

 
◎武廟水車堵上的泥塑,造型可愛、栩栩如生。
◎武廟屋簷下方的「戇番扛廟角」。這原本是為報復紅毛番(荷蘭人)(另一種說法是為懲罰長舌婦--番!番!番!的女人)的造型。現在則純粹是廟宇裝飾用。
 
◎武廟牆壁裙堵上的麒麟浮雕。麒麟是一種祥瑞的聖獸,會帶來祥瑞之氣。是寺廟外牆裙堵上常見的造型。

樑柱上的建築藝術

        樑柱承接整個屋頂的重量,因此早期寺廟的樑柱多採用粗大的木頭來製作。製作的方式也多依賴老師傅的巧手,樑與柱連接的地方多採用「接榫」的方式,不用釘子來固定。為了穩固樑柱架構、並達到裝飾美觀的效果。因此,樑與柱接合的地方都會以「雀替」、「座斗」、「斗拱」......等來加強架構,同時將這些架構加以彩繪雕刻造型,讓寺廟的內部顯得美侖美奐。

 

 

 
◎大眾廟的鶴型雀替。「雀替」主要造型為飛禽,除了美觀外,又可以固定樑與柱,避免樑柱位移。
◎古代的樑柱都為木材,為避免木材受潮腐爛,一般樑柱下都會以石材作為墊底,稱為「柱珠」。
 
◎橫樑之間會有直立的短柱加以支撐,稱為「童柱」。仔細瞧!童柱上有一隻蝙蝠,象徵「福到」。
◎聚波亭內的樑柱架構。作工精細、美觀。
 
◎護庇宮內的樑柱雖然改用水泥架構,但能保有傳統寺廟樑柱的架構與裝飾。
◎護庇宮內造型複雜、作工精細又美觀的「米」字形疊斗及祥獸座斗。
 
◎鹽水家祠中傳統的木造斗拱和雀替,古樸實用。

壁畫傳情

 
◎大眾廟內的壁畫:牆壁若不加以裝飾會顯得空蕩蕩。因此寺廟彩繪大師都會彩繪一些山水花鳥等代表吉祥的圖案,甚至會彩繪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畫作,除了美觀又代表吉祥。如:圖中的蝦蟹水族動物是用來「鎮火」的;鳥停在梅樹上,代表「喜上眉梢」。
 

 匾額與墨寶

 
◎陳水扁總統致贈給武廟的匾額:文人雅士、高官權貴常常贈送墨寶或匾額給寺廟以表示信仰的虔誠。但對寺廟來說這些匾額與墨寶不但增添了寺廟的光采,更是寺廟的重要文物。
 

廟宇文物 與古碑

 
◎武廟內的古碑:鹽水鎮內的許多廟宇仍保留不少的古碑,這些古碑記載著許多早期建廟的典故與鹽水開發經過,是寺廟的無價之寶,也是許多鹽水文史資料的來源。
 
◎武廟內設有文物館,珍藏著許多武廟與關聖帝君相關文物資料。仔細瞧!這一幅畫中的竹葉排列成「莫嫵孤葉淡,終久不凋零」字句。這是關公畫給曹操看的,表明對劉備忠貞不二的心意。
 
◎大眾廟也設有文物館,內蒐藏有許多有關大眾廟祀神與寺廟文物。圖中的「冠戴」為早期神像所用,現在已難得一見。

外來宗教建築之美

◎天主堂:「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既美觀又典雅。
 
◎百年基督教會:充滿異國風味的建築特色,引人入勝。

大眾廟(主要祀神為唐朝雷萬春將軍)

      西元1662年,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鄭成功部將何積善率軍駐防「鹽水地區」時,在現在的大眾廟附近碼頭邊古榕樹下建一涼亭,供商旅休息,稱為「聚波亭」。後來鹽水港日漸繁榮,商旅船隻往來頻繁,形成「聚波漁火」的美麗景觀,名列古月津八景之一。

       港口漸漸淤積之後,商旅們就把船上供奉的雷府大將軍,移奉「聚波亭」內安放。西元1741年(乾隆六年)在聚波亭後建立廟祠,稱為「大眾廟」。聚波亭成了大眾廟的拜亭,而原供奉於內的雷府大將軍乃移奉大眾廟。大眾廟雖然於1934年重建,但拜亭(聚波亭)仍維持舊有風貌,採南方建築燕尾翹方式,且亭上有剪黏作品。整個寺廟前落古樸生動,保有傳統建築之美。

     從大眾聚波亭往西望去,一望無際的田洋便是早期的倒風內海所在地;往南望去,菜園青翠的地方則是早期鹽水港內船來船往的地方。因此到了大眾聚波亭可以體會到什麼叫做「滄海桑田」。

◎大眾廟與聚波亭:亭前即是昔日的鹽水港,也就是月津八景「聚波漁火」的所在。
◎位於聚波亭前的「津港蜂炮」碑:台南縣政府將鹽水港遺址配合蜂炮,納入新南瀛八景之一。
 
◎大眾廟裡供奉的許多神明都有鬍子會變長的現象,此為武財神的鬍子變長的情形。

武廟

      每一座「廟宇」的建立大多有幾項特色,一是強調年代久遠,二是有個傳說、神蹟當背景,三是神威顯赫。但咱們鹽水的武廟可是貨真價實三者兼具喔!話說明朝末年麻豆有一位信女,敬畫一副關聖帝君畫像,有一天突然刮起一陣大風,把放在屋外的關聖帝君畫像吹往東北方。經過趕緊的追蹤,終於在鹽水港新街(現在的武廟路)尾端的大榕樹上發現。奇怪的是這張畫像再怎麼摘也拿不下來。經人群中的長老請示及點香問爻後,證實關聖帝君要移駕鹽水港。於是麻豆信女集資建木質小廟安奉關聖帝君,這是鹽水武廟的起源。

      鹽水武廟乾隆時移建,西元1803年( 嘉慶八年)奉政大夫林元品獨資重建,並建後殿佛祖廳,終於奠定今日規模。雖然歷代有所修建,但至今武廟仍保有土墼牆,主體架構仍保有早期建築架構,顯得古樸而有特色,是喜愛傳統建築的朋友不可錯過的地方。

      另外,武廟內有許多古碑,具有特殊意義的壁畫,更有珍藏的許多「關聖帝君」相關文物資料。當然,武廟也是蜂砲的起源。因此,來鹽水絕不能錯過武廟的啦!

◎武廟的外觀:為典型的華南式建築,屋頂造型熱鬧華麗。
 
◎武廟內的最早的開基神明,關聖帝君為武廟的主神。
◎武廟文物館內蒐藏許多有關關公及武廟的文物。圖為武廟舊觀。
◎牆裡乾坤:武廟的圍牆外表看起來像似鋼筋水泥,可是裡面卻是台灣少有的「土埆」牆,能維持著百年前的架構。

護庇宮

      護庇宮原為祀奉土地公的福德祠,後來各商郊紛紛迎請媽祖併入福德祠祀奉,才改名為護庇宮。至今有三百七十多年的歷史。宮內不但有珍貴的歷史與藝術資產,更是和鹽水開發史有重大的關聯。在「鹽水港」時期,它是鹽水地區的主廟 ,更是最熱鬧的商業中心地標。

      鹽水港時期,護庇宮埕前即是碼頭,商旅雲集,是鹽水地區最富庶的地方,當時流傳著「九萬二七千」的說法,指的便是附近家產達萬元就有九戶,家產上千的二十七戶。

      西元1959年護庇宮重建,請來了漳州派大師陳應彬的傳人陳專琳先生主持。陳先生曾是1993年文建會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1997年更獲聘主持護庇宮後殿和廂房的建築設計。因此,整個護庇宮的建築風格,具有傳統寺廟建築之美,況且出自大師之手,更讓護庇宮顯得價值非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護庇宮重建時,主體建築由陳專琳先生主持,但彩繪由台南縣國寶級彩繪大師潘麗水(已逝)師徒包辦。麗水師的作品六扇門神、宮女、侍衛及樑柱、璧畫人物,個個表情栩栩如生,藝術價值很高。除此,廟內的璧堵和水車賭的剪黏是光復後台南大師葉進益的作品,具有相當的保存價值。而廟內保存的古石碑更是鹽水重要的史料來源。因此,來鹽水要了解早期鹽水地區的發展,非得來護庇宮不可。

 
◎護庇宮歷史悠久,宮內文物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建築雕飾均十分華麗。
 

伽藍廟

      主祀伽藍尊王的伽藍廟建於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伽藍廟位於三福路朝琴路中山路三叉路口,是目前鹽水的商業中心。當然是許多小吃聚集的地方,鹽水有名的臭豆腐,百年糕餅攤都在這裡。但是,更值得一提的是,這裡可是元宵蜂炮最熱鬧、視野最遼闊的地方喔!

 

 

◎伽藍廟位於三福路朝琴路中山路三叉路口,為鹽水目前的商業中心,且是許多小吃聚集地方。

五十三將軍廟

      五十三將軍廟位於牛墟附近。裡頭主要是奉祀在清道光十二年張丙之亂所犧牲的52位官兵和1隻忠犬。

      話說清政府統治台灣期間,並不是很用心,因此,常激起人民反抗,故清政府統治台灣期間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說法。清道光時期,嚴禁私運稻米,但張丙(今白河人)本性善良,喜好救濟其他人,因而被人誣告,遭通緝。

      張丙十分生氣,因而在白河鎮自立為王,年號為「天運」。宣稱將懲罰清兵們的貪利。經過一番的戰爭,清兵在鹽水鎮大敗。但後來清兵趁張丙軍不留意時,增添援兵,因而將叛軍殺退。事後統計,這次戰爭中有52位官兵加1隻狗殉職…,因而設立此廟。每逢10月7日必上香悼祭。

◎五十三將軍廟外觀:前面的廣場就是現在的「牛墟」所在。
 
◎五十三將軍廟的龍柱

日月山禪寺—慈德禪寺

     位於橋南老街曲徑內的日月山禪寺,原名「日月山善德堂」,又名慈德禪寺,創立於西元1823年(清道光三年),是南部佛教龍華派重要的齋堂。因此,寺內全是比丘尼(尼姑)。廟內主祀觀音佛祖。

     日月山禪寺,是文人眼中「最美的角落」。昔日「月津吟社」曾流傳嘉慶君留宿此地。月津八景中的「釋寺甘泉」雖然指的是釋仔寺外的水井非常甘甜,但其詩詞中也曾寫到:「寺外方池一鑑開,源頭滾滾接天來」指的便是寺外鹽水港灣。

◎慈德禪寺外亭及禪寺外觀,是不是顯得相當具有意境呢?感覺非常的莊祥平和。
 
◎外亭種了許多菩提樹,感覺非常的有禪意,意境非凡。

王爺廟

      廣濟宮俗稱「王爺廟」位在中山路三巷(八角樓南面),屬水仙里,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至1995年才又重建。主要祀奉池府王爺,兩側配祀俗稱大爺的「韓德爺」和二爺的「盧清爺」,兩位王爺威武嚴肅,每逢鹽水蜂砲盛會,都會隨池王爺出巡,揚善罰惡,相當特殊。

      由於鹽水地區曾長期處於瘟疫流行的狀態。(瘟)王爺成為香火最旺的神明,因此,鹽水鎮內許多的廟宇多奉祀著王爺。池府王爺即是(瘟)王爺之一,香火當然也就相當旺盛了。

      王爺廟所在小巷,舊早期稱為「王爺廟巷」。巷內四十多戶人家,仍保留台灣傳統建築形式,尤其是蘇家和楊家古厝,不但具有傳統建築特色,狹隘巷弄、建築佈局更具有家戶聯防的功能。

◎王爺廟外觀
 
◎王爺廟前的小巷,舊稱「王爺廟巷」

上帝廟

      位於土庫的上帝爺廟。據說這上帝爺(玄天上帝)原是從外地來的。在某次上帝爺神轎遶境時,到了該庄時動也不動,請也不聽,猶如失靈般,經過人民和乩童一番的努力溝通,才知道祂要駐於此。因此,才建廟。可別小看這上帝廟喔!祂可是元月十四日夜裡鹽水蜂砲的主秀場呢!

 
◎上帝廟外觀
 

七歲姑娘廟

      在鹽水國小旁,朝琴路的末端,有一個小小廟,名叫「七歲姑娘廟」。傳說在1896年日軍侵台攻入鹽水,有一個七歲小姑娘被日軍殘殺於此。後人於是建廟祭祀,聽說還相當靈驗呢!

 
◎位於鹽水國小旁的七歲姑娘廟


忠義公廟

      在甲午戰爭戰敗後,中國拱手讓台灣。在西元1896年日軍由布袋上岸到台,侵入鹽水並誅殺百姓。當時有18位人士和1之義犬上前去和日軍搏鬥,想令日軍停止殺害百姓,但因日軍人多、勢力大,使這19「位」勇士全遭殺害。後人為紀念而建此廟。

      在台灣有許多像忠義宮廟這類的廟宇,廟中祭祀的「勇士」他們雖然已先逝,但他們代表的「台灣精神」永遠存在。忠義公廟位於果菜市場內的忠義路。來鹽水看蜂炮,記得要來憑弔一番喔!

◎忠義廟雖然不大,但是象徵著鹽水人不屈的精神。
 
◎忠義廟雖小,可是拜亭、正殿都有,可謂「麻雀雖小,五臟具全」、「廟不在大,有誠則靈」。

百年基督長老教會

      位於武廟路旁的百年基督教堂,創立於1901年。當時由牛挑灣教會派長老黃烏皮前來鹽水港街傳道。經過幾次遷移,到了1922年,才正式建立在現在地點。

      百年來鹽水基督長老教會不但是鹽水地區災難的避難所,更曾發麵粉救濟貧困。這段歷史,還真令人感動呢!當然,這裡也是許多鹽水人精神寄託的所在。

◎充滿異國風味的百年來鹽水基督長老教會。

 


天主堂

     天主堂位於武廟南邊,武廟路轉西門路的轉角附近。西元1986年重建落成的天主堂,在夕陽照射下,……,好像不怎像天主堂。瞧,「祭天壇」彩璧壁畫人物是「中國形象」,「最後的晚餐」主食用包子,餐具用筷子,您說妙不妙呢!更妙的是聖母亭內的巨型聖母、聖子雕像,是不是很類似台灣的神像形式呢!頭戴后冠的天主教聖母是不是很像中國的「媽祖」呢?這些做法,用意是什麼?不用說也明白,為了拉近本地教友的距離,讓宗教融入鹽水人的生活中啊!

◎中西合璧的天主堂
 
◎天主堂內的聖母像相當具有台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