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港遺跡

      清代,倒風內海有兩條大河注入,一是急水溪,一是八掌溪。兩條溪流就好像媽媽的雙手,環抱著倒風內海上頭的河灣,孕育出擁有豐富歷史的鹽水。難怪有人說鹽水港是個蓮花穴,眾多的支流就好像蓮花瓣,而鹽水街便是這朵蓮花。.

(節錄自  連俊智  鹽炮故鄉鹽水鎮  2001)

(參考自  月津文史工作室 http://moon-port.ho.net.tw/ )

      在清道光以前,鹽水港一直是倒風內海東側重要港口,更是當時全台灣最熱鬧的港口之一。只是清道光以後,鹽水港逐漸淤積,到日據時代只能通行膠筏。而現在就只剩下一條彎彎的河道,見証鹽水三百多年的滄海變桑田的歷程。

      目前在月津國小後方的河道,就是當年彎彎如月亮般的月津港(鹽水港的別稱)所在地。

      整個鹽水港遺留下的河道,在上游橋南老街後方建有親水公園(古代的月池,鹽水港的附屬港)。往下走,月津國小後建有月津港遺址紀念碑。再往下走,即是有名的月津八景之一—大眾廟聚波亭所在,也就是早期商旅往來,船來船往的熱鬧地方。

☉位於月津國小後的古月津港所在地的紀念碑。
 
☉古月津港遺跡,現為月津國小後方的河道。

 大眾廟聚波亭

      西元1662年,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鄭成功部將何積善率軍駐防「鹽水地區」時,在現在的大眾廟附近碼頭邊古榕樹下建一涼亭,供商旅休息,稱為「聚波亭」。後來鹽水港日漸繁榮,商旅船隻往來頻繁,形成「聚波漁火」的美麗景觀,名列古月津八景之一。

       港口漸漸淤積之後,商旅們就把船上供奉的雷府大將軍,移奉「聚波亭」內安放。西元1741年(乾隆六年)在聚波亭後建立廟祠,稱為「大眾廟」。聚波亭成了大眾廟的拜亭,而原供奉於內的雷府大將軍乃移奉大眾廟。大眾廟雖然於1934年重建,但拜亭(聚波亭)仍維持舊有風貌,採南方建築燕尾翹方式,且亭上有剪黏作品。整個寺廟前落古樸生動,保有傳統建築之美。

     從大眾聚波亭往西望去,一望無際的田洋便是早期的倒風內海所在地;往南望去,菜園青翠的地方則是早期鹽水港內船來船往的地方。因此到了大眾聚波亭可以體會到什麼叫做「滄海桑田」。

☉大眾廟前的聚波亭
 
☉聚波亭前的港灣在古時有聚波漁火的美名,但今天已變成田園,讓我們體會到甚麼叫做「滄海桑田」。

南門城牆遺址

      早期鹽水城約建於乾隆年間。在此之前,鹽水港只是個港口岸,居民住在港口以外的庄頭,後來因為戰亂械鬥,所以才在港口和村庄四周建築城牆,以保障安全,設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

      經過多年的歲月,城鎮更新之後,如今,只剩下南門城牆一處遺址。不過,這座城門仍保有原貌,古色古香。

     南門城牆遺址位於月津路月津國小南邊附近的李姓人家中,不仔細搜索還真難發現啊!

☉南門牆遺跡,如今只剩下一小塊斷垣殘壁,淹沒在荒煙漫草之中。
 
☉南門城牆建於清乾隆年間,因建築方式和漢代長城類似,採用版築方式。混合貝殼、沙土、糯米等材料,一層一層摏打結實,所以城牆上可見一層層橫向的「節理」構造。

 汫水港與大河風光

      汫水港和鹽水港都是鹽水地區早期重要的港口,後來因為泥沙淤積及八掌溪的改道影響,使得汫水港快速沒落。然而汫水的人們仍然守衛著老祖先留下來的土地,從一棟一棟美麗的傳統三合院落,不難看出三百多年來,汫水人依然承襲著古老的「汫水精神」,等待著汫水港風華再現的時機。

     目前汫水庄依偎著八掌溪,走上庄後的堤防,大河風光一覽無遺,莊稼青、候鳥鳴、視野廣,令人心曠神怡。

☉汫水港遺跡的紀念碑
 
☉汫水庄位於八掌溪畔,站在堤防上的涼亭,大河風光一覽無遺,往日繁華早已隨著流水西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