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炮的由來

「蜂炮」也叫「烽炮」。「蜂炮」的意思,指的是如群蜂出巢的炮,所以鹽水人也叫「放蜂仔」。

     蜂炮的由來有好幾種。較被認同的是「驅除瘟疫說」。話說自清朝嘉慶以來鹽水地區霍亂等瘟疫蔓延,居民死傷慘重。尤其是光緒十一年左右,這次的霍亂瘟疫已流行了二十五年,造成鹽水街人口遷移,市景蕭條。這個時候鹽水商紳居民決議迎請關聖帝君神轎出巡,以求消災解厄。於是關聖帝君指示,神轎出巡的路上要一路燃放爆竹,從正月十三到十五,連續三天。沒想到此後瘟疫竟然被驅除了(較科學的說法是因為硫磺起了消毒作用)。從此,為了感念關聖帝君的恩德,大家就決定每年元宵節舉行「關帝遶境」放炮的活動。

     不過,這時的「關帝遶境」只有點燃鞭炮和焰火,經過了長久的改良、發展,才慢慢發展成現在的「鹽水蜂炮」。

☉鹽水老照片~元宵蜂炮   (感謝月津文史工作室提供照片)
 
☉2005年元宵蜂炮定點施放位於鹽水國中,圖中黑影為神轎及人群。

蜂炮發展史

     早期「關帝遶境」放的都是一般的鞭炮和焰火。一直到民國二十五年以後才發展出較富有變化的爆竹,這時有五種新產品,分別是「隔炮」、「沖天炮」、「水梨花」、「甕梨花」、「鑽鼠炮」。其中的「沖天炮」被正式定名為「蜂炮」,這便是最早的「鹽水蜂炮」, 雖然可怕,不過卻很有看頭,但不會爆炸。

    「隔炮」比今天看到的單響鞭炮大二至三倍,容量極大。

    「沖天炮」比現在的沖天炮大,不過這種炮不會爆炸,所以,雖正式定名為「蜂炮」,但俗稱「軟蜂仔」。

   「水梨花」類似「竹節炮」,把火藥原料銑屑、硫磺、炭粉、硝酸鉀等適量調和,注入竹節,封閉上端,加火心即可。屬於早期的焰火。

   「甕梨花」也是一種焰火,和「水梨花」的原料一樣,只是火藥裝入的是酒甕,不是竹
節,火線引出甕外,且燃放的時間比「水梨花」久。

   「鑽鼠炮」,也稱「鼢鼠炮」。使用「蘆竹」裝火藥,然後一節一節穿成串,放在雞籠內
燃放。這種炮一經燃放,會像老鼠一樣四處鑽動,所以稱為「鑽鼠炮」。

 

☉坊間各類型的鞭炮一(點小圖可放大喔!)

     (攝於鹽水國中蜂炮體驗營之看板)

 

☉坊間各類型的鞭炮二(點小圖可放大喔!)

     (攝於鹽水國中蜂炮體驗營之看板)

 

   日據時期日本人怕台人聚集及火藥流通,因此下令禁放蜂炮。直到光復後,「鹽水蜂炮」才又恢復,且自民國三十五年之後,慢慢發展成今日的蜂炮雛型,開始將連串的沖天炮聚集成「巢」燃放。其發展階段,大致是這樣的: 

民國三十五年:用竹架蜂炮巢(小型,標準尺寸長二尺四、寬三尺六、高六層,蜂炮長一尺二)

民國四十年:用木架蜂炮巢,成四角形。

民國五十年:兼用花炮,如高空焰火的「電光炮」、「空中美人」、「五彩流星」和一些特殊焰火「空中聯對」、「圖案焰火」(如火獅、火馬)。另外還有「瀑布焰火」和「魔音飛輪」。而且,這個時候的蜂炮巢逐漸複雜化。

民國六十年:大型蜂炮開始出現。

民國七十年開始有了鐵製的大型蜂炮巢出現,稱為「炮城」。

民國七十三年以後:蜂炮城開始有了各種造型,如「平安號船」、「孔明借箭」、「關公騎馬」、「涼傘神轎」等。不過,這時的蜂炮也「改頭換面」由紙質彈頭換成塑膠彈頭。從此,「軟蜂仔」變成「硬蜂仔」。這種「硬蜂仔」具有高的響度,會爆炸,雖然刺激度增加了,不過危險性也提高了。

     七十三年之後,「炮城」越做越大,「鹽水蜂炮」也一年比一年精采。來自全島各地的朋友也越來越多。元宵節到鹽水鎮賞蜂炮,被蜂炮海扁一頓,那種刺激,那種壯觀的景象,有如魔力般,風靡全台。甚至讓人覺得不來鹽水看蜂炮彷彿虛度此生啊!

☉傳統的炮城
 
☉民國七十年開始有鐵製的大型炮城

(參考自 謝玲玉  蜂狂小鎮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