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代為「高雄市役所」所在地。台灣光復後,改為「高雄市政府」,仍為市政中心,一直到1992年(民國81年)1月18日,市府搬遷至苓雅區四維三路2號隻新建「合署辦公大樓」,舊市府建築使完成階段性任務。由於本館為帝冠式建築,且曾為高雄市役所,舊高雄市政府所在地,深具高雄發展之歷史意義,經高雄市政府於2003年(民國92年)2月26日公告為『高雄市歷史建築』, 嗣於93年10月18日以高市府文二字第0930053474號公告為 『市定古蹟』。

參觀心得分享:

      看過了這次的歷史博物館,讓我對布袋戲的看法改變許多,以前我都一直認為布袋戲是只有老人家或一些很老土的人才在看,但經過了這次的活動,我覺得我應該消除這種看法。這次的活動最令我感到佩服的就是,雕刻布袋戲的師傅很讚喔!可以把一個小人偶雕的哪麼好,而且還雕出各種不同的表情,或許最吸引那影迷的就是這一點,也有可能是因為戲中的劇情很刺激,讓大家看了很想再看一次吧!不過我並不是非常了解布袋戲,所以也不知道誰是誰,說不定像我這個電視兒童,看了之後因為太好看了而拼命看,也不一定喔!  經過了這次的校外參觀活動,希望以後能多有一些這類的活動,不要讓我們整天待在教室裡,做久了,都覺得煩。    —呂帶恩

              這次去歷史博物館有很多收穫,例如:更加了解歷史的發展過程,西門、北門、東門的建設,發展布袋戲的過程以西門為例,博物館中有西門的模型,內外的題字是不同的。如:外面是「西門」,裡面是殿海門。城門大多是用蛤殼、黑糖、糯米、石灰、田土所混合的糊狀物造成的。東門、北門、南門都還在,西門因交要素已拆除,西門建於1722年,在1826年改名為西城,578年前有護城河,現在已經不見蹤影,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古人的智慧的結晶,不只是西門,還有布袋戲的由來和演變讓我有非常深刻的體會沒想到古人的休閒娛樂和現在還是一樣的息息相關呢!!       —易宛鈺

       最喜歡布袋戲這個單元,不但有好多生動的布袋戲偶,工作人員還向我們解說布袋戲的演變,使我聽的津津有味呢!那裡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戲偶,有大有小、有青面有赤面,有面目猙獰的,也有眉開眼笑的。我比較喜歡有點呆呆的丑角,對於風行於電視的霹靂布袋戲偶反倒不怎麼喜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袋偶道具的製作,那其實不需要很特殊的材料去做,作法也不難,但是布料的逢工、顏色的搭配還要大小剛好能穿在偶上,甚至服裝要能附合角色的身份及性格,那簡直就和服裝設計差不多!  這真是一次有趣的戶外教學。—侯柏玉

這次到歷史博物館參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布袋戲戲偶,以前我一直認為布袋戲不過是把玩偶放在手上弄一弄,直到我看到布袋的介紹,我才發現他們為了讓玩偶的表情有如真人一般,所以光是雕刻就花了不少功夫,而且要讓布袋戲好看,他們還想很多有趣的話,可真是費工,還有布偶的保存方式和服裝也都是很麻煩的,所以,以後我們可千萬不要再以為他們只是把玩偶放在手上玩而已。順便一提,其實,現代的玩偶為了能在電視上播放,尺寸都有放大喔! 其實,這次看布袋戲介紹,最好玩得就是我們可以親身體驗,希望以後還能有機會去觀賞布袋戲。     —陳怡靜

     這次到歷史博物館參觀,我覺得原來台灣還有這麼一段歷史。布袋戲是台灣的本土文化,從早期的野台戲,慢慢的轉變為在電視也能欣賞,布袋戲偶也從小人偶,轉變為大人偶,它有曾有一段沒落的時期,但經過政府的一番努力,也慢慢的在復興、推廣,使大家能多認識布袋戲一點,發揚本土化。以前人為了解悶就到空地上看布袋戲打發時間,現代人解悶的方法不是看電視。就是打電腦、上網,對眼睛有害。    —劉映彤

歷史博物館網址http://w4.kcg.gov.tw/~khchsmus/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