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相傳的互助體制

 

首頁細說新前墩農家生活社區發展協會精采活動聚落瑰寶專題計畫簡報


 

於農業社會與篤信道教的習俗,形同一家人的互助體制自然應運而生。種蔬果分食之,墩湖、大圳網魚分食之。大拜拜前幾家合在一起做糕粿,拜拜時沒有外出工作的婦人會幫上班族婦女提祭品到廟裡拜,順道幫著燒香、燒紙錢幫著提回家。從不計較自己促成上班族的回饋。

 

  【借女兒 免出操】

互助體制發揮得淋漓盡致到最令人不可置信的一例是,陳青何、謝換夫婦的女兒淑麗借給陳開文夫妻報戶口當女兒的溫馨小故事。根據呂玉羨女士(陳開文妻)說法,故事回溯到民國五十二年許,當時金門男女均須加入民防自衛隊出操,只有育有襁褓中嬰兒及懷孕的婦女可免。當年玉羨奶奶恰好懷了第一胎,胎兒五個月大了。但因向來纖瘦的身軀從外表絲毫看不出是個孕婦,當時鄉下醫療落後,沒有人現在的產檢制度,當然也就不會有什麼懷孕證明。當玉羨奶奶向民防隊長表示自己已懷孕無法出操時,換來的卻是隊長無情的譏諷與冷笑「結婚那麼久都沒生半個子兒,現在叫你出操,就說懷孕了,我看你一定是說謊」開文夫妻當時只得任由隊長質疑而無法辯駁,一方面懷孕這檔事還真的提不出證據,一方面當時民風保守,總覺得懷孕這事兒說不出口,到處說的話「會被笑」

軍管時期風聲鶴唳,不要說違抗命令,即使稍有不從,便有可能人間蒸發,村民還真是想不出對策。

此時陳青何、謝換夫婦家二女兒淑麗剛好出生尚未報戶口,便把自己的二女兒借給玉羨奶奶報戶口,當做她的女兒。(陳青何、謝換夫婦家因二女兒上尚有大女嬰,所以本可免出操)當時陳青何、謝換夫婦一個單純的想法,反正都是自己人,又都是姓陳,可以幫堂侄媳婦一個大忙,於情於理他們必須這麼做,才能解決開文夫妻面臨的難題。就這樣輩份和開文夫妻相同的淑麗,在戶籍登記上,父母欄填上的是堂兄嫂的名字。而四個月後玉羨奶奶生下的男嬰維斌,不能馬上報戶口,必須等到一年後再報。

附記1.民防隊出操時,國家沒有提供居民交通及伙食,新前墩族人必需自行徒步六公里至金湖鎮山外受早訓,再來回徒步十二公里返家自行午餐,接著受午訓,全日除受訓出操外,比其他地區的人更受煎熬,苦不堪言,孕婦又如何承受

2.先前金門醫療設施不足,臨盆婦女皆在家生產,是故報戶口不需憑出生證明,只憑嘴巴說,成了「口說為憑」的戶籍登記制。調查今三十歲以上的金門人,身份證所載出生月日大部與實際不符。

【互助情 同鄉愛】img3.gif

互助體制的發揮表現在生活上,儼然成為一種習俗,最典型的是「婚喪喜慶」和「蓋房子」時所表現出的「一家人精神」。以前不久才嫁女的文宛家為例,黃道吉日來臨的前一天,鄉人便來幫忙搭宴客棚、當日還要幫忙「叫人客」、「接送人客」,因此前一天主便先叫了幾桌「先犒賞鄉人」,第一攤算是「慰勞」;婚宴當天鄉人再吃第二攤,第二攤算是「正式被請」,隔天還有第三攤,算是「甲菜尾」。

    若村內有老人家不幸往生時,哀家的家屬只要負責「哭」,其餘的是全由鄉紳所組成的「治喪委員會」包辦。喪事完成後,每年老人家的忌日,喪家一方面感念逝世的親人要拜拜祭祀、一方面又感謝鄉人當年幫忙,一定要叫鄉人來吃喝一頓,這攤叫做「給公媽請」。

    蓋房子時,新前墩鄉下大多是自建農墅,通常包給土木建商承攬。但是到了「打地基」、「灌板平」(灌樓板)時,則村內壯丁會全來幫忙。因為這項工作須很多人在短時間將樓板推平,稍有疏忽則往後會出現龜裂現象,屋主十分重視。待傍晚完工後,幫忙的鄉勇回家梳洗後,再讓屋主請一攤「慰勞」,另方面也慶祝「更上層樓」,剛完工不久的文生家、文擔家、宗溫家(上圖)皆是如此。喜也吃、喪也吃、慶也吃、社區活動日、社區勞動日也吃,這就是族人感情好的由來,也是金門高梁酒暢銷的原因。

 

 


著作權(c) 后浦囡仔長征軍。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