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呼萬喚 儡戲傀的舞台藝術

p1.jpgp2.jpgp3.jpgp4.jpgp5.gif

 戲台的搭建

       舞台的形式非常的簡單, 由兩塊長椅、一塊木板為基本結構,木板上還可以放上暫時不用的樂器,搭建完之後掛上一條鮮桃紅色花怕,上方在放上一塊黑白花布。結婚的時候演傀儡戲,戲台上都會有一條花帕,上面繡有萬字結,並縫上一個圓圓的鉛塊,演完戲後就送進新娘房。花帕的用途是辟邪,並希望新娘子進門後能快快生出壯丁,壯丁快快長大。在金門媽媽們都用花帕來揹孩子,除了方便又有避邪的功能,保佑小嬰兒不受妖魔鬼怪的騷擾。演出傀儡戲時旁邊要放柳丁、金紙,舞台下方要放香燭,  門前要放兩個高台錢,那是給神明的帖子,高台錢就類似給喜帖的意思  ,最後主人要給戲團人員一包糖果、餅乾或貢糖,演完戲時舞臺上要放  發糕,發糕上面要放十二個紅圓。

        

   金門傀儡戲的戲碼

       由於金門傀儡戲都是附屬於宗教儀式,所以戲文已減少很多,但是劇目不變,劇情內容也差不多,只挑出具體代表性的人物、表達意義(如祝壽或升官),象徵性的過場,唱一、二段戲曲就算是演完了一齣了,可長可短,短則一齣一、二十分鐘以內,長可一齣二、三十分鐘以上,端看劇團團主的意思(主要是看在戲金的多寡)。

       金門傀儡文戲多是結婚加冠天公誕辰演出,大多為吉利討喜的戲目,如天下全福、文武狀元、父子國王、一門三元、七子八婿、趙滔進京、父子狀元等戲偶皆徒手演出。武戲則在宗廟宅第落成時,為求安靖制煞對付妖魔鬼怪之用,可得亮出「傢伙」──比一般尺寸小好幾級,適合傀儡戲偶耍弄的刀槍劍戟,將之綁在手上用來制煞,戲目只有攻打流沙、克復流沙、攻打田橋等幾齣戲。大都是唐朝肅宗代宗時候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以闡揚忠孝節義精神為主,但目前只作為儀式演劇的功能,在劇目內容逐漸疏脫。

       這次我們去採訪的別人演出的戲劇有天下全福、一門雙喜、父子狀元、一門三元、南北斗,這些都是我們在採訪地點看到的戲劇,天下全福和一門雙喜都是結婚時常常演的戲,父子狀元、一門三元、南北斗這一些戲都是在拜天公和結婚時常常演的戲,因為那天是結婚的日子,所以通常的演比較好的戲碼,演這些戲的同時,還要先請示祖先喜不喜歡這齣戲目喔!

  

探討傀儡戲的伴奏樂器

       傀儡戲因傳入地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戲曲音樂。北部以北管樂為主樂器亦;南部則以「南的」為主,屬南管樂系統的潮調、白字戲仔調,樂器與南管大異其趣,如鼓、羯鼓、拍板、大鑼(司公)、小鑼、弋等均非南管之屬。

       表演傀儡戲時,由師傅手握著提線板,上面綁著十幾條絲線,分別穿過每個木偶的頭、頸、手、腳的關節處。雖然,木製傀儡的表情是一成不變的,但要表現出木偶的喜、怒、哀、樂,全靠師傅的靈巧雙手,在配上鑼鈸、嗩吶等傳統樂器伴奏,才能使故事高潮迭起。

金門傀儡戲經常使用的樂器

 拍板

拍板也有單稱為板或稱為手板者,以木製(如檀木等之硬木為佳);唐代以來,拍板由六塊或九塊木板組成,雙手合擊發聲。南管所用的拍板還保留古風,以五塊木板串在一起,雙手持擊發聲。

小鼓

小鼓有多種稱呼,如單皮鼓、北鼓、板鼓等,可能是由唐代的節鼓演變而來的。材料為一塊質地堅硬的木材(亦有用數塊拼成者),從中心處開一喇叭狀口,用豬皮(或牛皮)蒙在喇叭口面,形成一面空心的打擊樂器,空心處稍為突起稱為鼓心。

 3.梆子(高低板)

梆子又稱為扣仔板、高低板或南梆子,為聲似木魚的長方體形木製打擊樂器。目前所見有兩種型式,一種使用一塊低音梆子以配合小鼓;另一種則使用高低兩塊(又稱為高低板)。低音者體形較大,近表面處開不透空隙縫一條;高音者體形較小,隙縫為透空。

如僅用一塊時,其地位為搭配小鼓以豐富指揮內容,故為與手板相同者,二者並不會同時使用;通常掛於小鼓左側或置於小鼓前緣,操作時用左手以打小鼓的鼓箭擊打隙縫邊。

如使用高低板時,高板即相當於小鼓,此時小鼓不用;低板即相當於低音梆子,兩個一組置於木框上,再置於鼓架上,低音在前高音在後。梆子以木製或竹製鼓箭敲擊,打高低板的鼓箭通常比小鼓者粗、比通鼓者細,故可兼打通鼓,通常左手打低板、右手打高板。

 二胡

是一種擦弦的樂器,弓毛是利用羊毛做成的,琴筒是蟒蛇皮做的,有兩條弦,需要調音才能拉出美麗動人的旋律。現在也有學生,還在學習這項傳統樂器。  

利用雙手抓緊繩索,敲出尖銳的聲音。

小鑼

在北管音樂中亦稱響盞,另也有稱為手鑼,為銅製圓盤狀、中心稍凸起的打擊樂器;演奏時用稱為小鑼片的小木板,小鑼片長約二十二公分、寬約三公分、厚約零點二公分,

以質地較軟者為佳。 小鑼的聲音清脆柔和,亦可表現詼諧戲謔,常配合小生、小旦、小丑等角色的動作;也常在大鑼之前發聲稱領鑼或門頭鑼。由於小鑼的節奏最為繁複、常是最先發聲、最需要了解指揮的各種手勢,很自然的成為打小鼓的儲備人選。

嗩吶

又稱為鼓吹、吹或喇叭,為相當古老的吹奏樂器,晉朝時的壁畫中就有演奏嗩吶的圖形。木製管身、前七孔後一孔,銅製喇叭口,以葦製哨子(又稱吹引子)振動發聲。在平常見到的

陣頭裡,嗩吶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高亢明亮的音色使其成為演出時不可或缺的樂器。一般吹奏時是循環換氣,所以可以製造連續而熱鬧的場面。

劇團的工作人員

       一般的編制為前場二人、後場四人,但並非定則,尤其目前傳統傀儡戲演出機會較少,劇團常會因演出情況的需要調整人員編制,如在大場面時人手即可增加。通常前場受限於戲台的寬度,能參與演出的人員最多大約可到四人;後場則不受限制,甚至有用數十人的國樂團伴奏者,不過,還是以四至七人較為常見。

       金門當地雖然演出機會仍然不少,但由於一場戲的價碼只有數千元,所以參予一場演出的人員並不多',就我們採訪湖下的例子而言,演出的工作人員總共有四個,其中一位伯伯一人身兼三樣事情,不但是法師,還吹嗩吶兼打大鑼,令人佩服不已。還有一位伯伯也是身懷絕技,多才多藝,能懂好多種樂器(鐘鑼、北鑼、鑼仔和拍板)。

老師問伯伯制服上怎會有高甲戲團的符號,他們明明就是傀儡戲團嘛?伯伯說他們這些工作人員除了會演傀儡戲也會演高甲戲,太厲害了,下次有機會應該好好跟這些老前輩討教討教。

  

 

[首頁][家學淵源][經歷][傳承]

    

 

 

 
 
 
 
 

 

 

舞台的搭建 演出戲碼 伴奏樂器 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