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德拉楠

泰雅常用植物介紹 溪流魚類 兩棲類 其他水棲動物

溪流魚類

    本鄉境內溪流多,加上流量豐沛,水質清澈,成為淡水魚類孕育之良好環境,鄉內如南勢溪、桶後溪、哈盆溪、大羅蘭溪等,皆為臺灣及負盛名之賞魚環境。

較常見的有:臺灣石班、福山魚、粗首獵、臺灣纓口揪、臺灣間爬岩揪、香魚等。

 

s096-ac-pa-1.jpg (23639 bytes) 台灣石 分佈:台灣各河川

俗名:石斑

  主要棲息於河川中游較清澈之淺流、深流、深潭中。白天喜鑽入石縫裡,幼魚則穿棲於河岸石頭間。夜行攝食者,雜食性,主要攝食石頭上的藻類、水生昆蟲。雄、雌魚的吻部均有追星,雄魚個體較小。魚卵有毒,避免誤食。

 

s100-cr-la-1.jpg (29282 bytes) 台灣纓口鰍 分布:淡水河以南至濁水溪間溪流中上游

俗名:石貼仔、鹿仔魚、花貼仔、肉貼仔

  性喜冷涼性流水水域。底棲性,常以扁平身體及胸腹鰭平貼於石上,耐激流;主要棲息於河川中、上游之淺流、淺瀨,底質多為中大型之圓石和漂石。雜食性,喜啃食河床底石上附著性藻類(絲狀藻和矽藻)、有機物碎屑、水生昆蟲,在冬季,攝食水生昆蟲的量尤多。

 

s096-za-pa-1.jpg (28740 bytes)
粗首獵
分布:全省各地

俗名:溪哥、紅貓、闊嘴郎(雄)

初級性淡水魚。性喜涼溫性水域,廣棲於河川上中外游水域之淺流、淺瀨、深流、深潭,及水庫湖泊與溝渠等多種型態水域。幼魚為雜食性,主要攝食附著性藻類;成長後轉為肉食性,嗜食昆蟲、小魚及蝦。繁殖期主要在春夏季,多隻雄魚經追逐與打鬥後,勝利者與雌魚在河床砂粒上排精、產卵。

 

s433-rh-de-1.jpg (29301 bytes) 細斑吻鰕虎 分布:台灣北部、東部之部份溪流    

俗名:甘仔魚

屬於陸封型或非必要降海型之魚種。目前僅發現其分佈於花東地區之花蓮溪、秀姑巒溪、馬武窟溪及卑南大溪等溪流,惟東部地區之部份溪流上游尚未完全調查,因此推估其分佈之溪流不僅於此,其生態習性甚待了解。

 

苦花魚

分布:台灣各河川

俗名:苦花、苦偎,又名「福山魚」,泰雅族原住民叫「谷類把賴」

苦花魚體銀白色,背部蒼黑色。幼魚各鰭淡紅色,雄魚金黃色,雌魚各鰭深紅色,吻向前略突,口下位成橫裂狀,有一對不明顯的短鬚。通常一年生魚體約10~12公分,其後越長越慢,五年魚可生長至三十公分左右,而根據文獻記載,苦花最大可達六十公分。

苦花是真正的激流勇者,流線的體型和有力的尾鰭,使牠得以在湍急的溪谷裡活躍自如,加上中魚時強而有勁的拉力,讓許多溪釣手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因此,成為目前山溪釣的最走紅的對象魚喔!

香魚

分佈:在台灣北部淡水河系、頭前溪和大甲   溪

俗稱:香魚國姓魚、年魚,鯉科

  具河海洄游特性。三到五月時,香魚在平地水緩區交配產卵受精卵孵化成魚苗後漂到河口,等魚苗長到七公分左右再俗溪向上• 香魚很好鬥,牠們一生有最重要的三件事─吃、打和繁殖•為食物而打鬥或為領域而打鬥香魚可分為陸封型與降海型二種,陸封型香魚其一生完全與海隔絕,生活在內陸湖泊,體型較小台灣的原生香魚則屬降海型,春天時期溯河成長至秋季產卵春季再溯河成長,每年秋天的十一月份新店溪香魚開始由南勢流域降河居住,新店至秀朗河床,雄魚先成熟雌魚較晚,隨流產卵,二月至三月間魚身成黑色開始溯河,主要盛產於台北縣新店溪、淡水河、雙溪、宜蘭縣武荖坑。
 

回到頂端

 

=2005 by 台北縣福山國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