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圳制水門

      

      道光十七年(1837年)曹謹到任鳳山縣令,他最偉大的政績便是開鑿水圳,灌溉了大高雄平原、增加了農產,成為清代本島唯一官設的水利建設,也是當時台灣最大的水利工程。
      
      當年曹謹在九曲塘引下淡水溪的水,從制水門入曹公圳,使鳳山地區的人民,免受乾旱季節缺水之苦。這座制水門因有五個進水口,所以又被稱為「五孔涵」。

      
      由於時代變遷,高屏溪沿岸開墾、採砂等因素改變了河道, 曹公圳制水門目前巳成為陸地上的古蹟。水門上方有一塊石匾 ,刻著「曹公圳」三個字, 另外右刻小字「道光庚巳年臘月」 ,左刻「五里總理甲首等仝立」字樣,是在道光十八年完成時放上去的。水門下方另有一塊刻著「重修曹公圳」的石匾,右刻「光緒拾參年拾乙月日修」,左刻「總理林際時仝各甲首業者仝立」,這是在光緒十三年重修時所建立的。水門四周雜草叢生,紅檜木板一半埋入地下,露出的部分已經腐化,但由於雜草的保護以致水門不被破壞,所以目前這座制水門還保存得相當完整。

     
      另外,在上面的路邊還有一塊紀念石碑,是九十二年建立的。石碑上簡單描述曹謹如何看到下淡水溪的潺潺流水,因而想起故鄉的五龍口水利設施,利用這個想法建造曹公圳,使得鳳山居民不再受害於大旱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