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前文化概說

人類文化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知 用火,以打漁狩獵為生。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更適應環境,並已知種植作物及飼養動物,使糧食趨於穩定,於是開始定居,文明漸產生。到了西元前3500年,文字發明使得整個石器時代宣告結束,進入歷史時代。

根據考古學家指出,最早出現在台灣本島的人類在三萬至五萬年前。學者研究出,此時為第四冰河期,海平面很低,台灣與亞洲大陸是連接的陸地,這也就可解釋台灣的考古遺址與大陸有關連。

台灣的史前文化名稱多半由發現文化的最初遺址的地名命名,例如卑南文化首先由現在的台東縣卑南發現。目前發現台灣最早的史前文化是台東發現的長濱文化與苗栗發現的網形文化,一般認為這二個文化與大陸系統的舊石器時代有關。從台灣的幾處舊石器文化遺址來看,屬於長濱文化的包括左鎮遺址、鵝鑾鼻遺址等,大約距今一萬五千年至五萬年間,網形文化也大約在此時發展。但後來台灣的新石器文化可能不是由長濱文化發展下來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在台灣廣泛地分佈,就連大陸的閩、粵兩省及河姆渡文化都與它有關連。但也有學者認為,大坌坑文化可能是南島語族的祖先,不過都僅止於推測,至今仍無定論。

新石器時代後接著到鐵器時代,是以十三行遺址文化作為開端,包括十三行文化、蔦松文化、龜山文化等,距今約兩千年至四百年之間。

表一  南部地區出土文化遺址概況

文化
距今年代
文化分佈區
主要特徵
大坌坑文化 5000年前 台北縣八里鄉首度發現。台灣北中南東部均有遺跡,分佈範圍很廣。

1. 打製的石斧、磨製的石器。
2. 骨角器與貝器的使用。
3. 燒製的陶器大都粗糙鬆軟。
4. 陶器多呈暗紅色。
5. 主要以粗繩紋裝飾。
6. 已有原始農業。
7.
 

大坌坑文化的陶器

8.

大坌坑文化的陶器群復原圖(from: http://twstudy.sinica.edu.tw/twstudy/history/text/point3_4.html)

牛稠子文化
(新石器時代中期)
4000-3000年前 台南縣仁德鄉成功村(牛稠子)發現。永康鄉網寮、 高雄、澎湖也有發現。

1. 是大坌坑文化繼續演進發展的結果。
2. 此階段聚落較大,佔居時間較長久,已是長期定居性質的聚落。
3. 陶器以細質的紅陶為主。
4.

牛稠子遺址繩紋紅陶文化遺物(劉益昌攝) (from: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archeotw/chapter2b.html)


5. 透過台、澎兩地的往來關係,台南、高雄等地的石器材料大多來自澎湖的橄欖石玄武岩,並繼續生產細繩紋紅陶。(from:http://www.pts.org.tw/~abori/new_data/data05.htm)

大湖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
3500-2000年前 高雄縣湖內鄉首度發現。還有台南縣仁德鄉十三甲也發現。

1. 地處高雄、台南的台地或山崗上,其石器多半源自中央山脈的板岩,含砂紅陶、含砂灰黑陶、磨光黑陶等陶器的形制、紋飾的多樣化。(from:http://www.pts.org.tw/~abori/new_data/data05.htm)
2. 陶器以灰、紅兩色夾砂陶為主。
3. 貝塚的普遍和大量使用骨角貝器和裝飾器。
4  

       .
(from: http://www.cca.gov.tw/Culture/museum/anti/sec4.htm)

蔦松文化(金屬器時代) 1000-1500年前 台南縣永康市松發現。高雄及嘉義均也發現。

1. 此時已進入鐵器時代
2. 這個文化的遺址面積一般都很大,而大多包含貝塚。

      
3. 出土的陶器以夾砂紅褐色的素面陶為主,有少數黑陶。
(from: http://www.cca.gov.tw/Culture/museum/anti/sec4.htm)


4. 蔦松文化的石器甚為稀少,有石鋤、石刀、石錛和凹石等,在若干遺址中甚而完全不見。但是鐵器已經出現。

5.
  
        蔦松文化的陶器復原圖            (form:http://twstudy.sinica.edu.tw/twstudy/history/text/point3_4.html)


6.

   

高雄縣彌陀鄉蔦松文物遺址沉積層(from: http://www.mtm.ks.edu.tw/culture/files/photo.htm)

西拉雅文化 500年前    台南縣之原住民平埔族屬西拉雅族。平埔族(居住平原之意)是台灣早期居民之一,遍佈在台灣西部沿海平原與台地,北起凱達格蘭,南至屏東馬卡道族,人數最多的是台南縣的西拉雅族。著名的四大社即:新港(新市)、麻豆、蕭壟(佳里)、目加溜灣(安定)等四社。漢人來台後,加速平埔族的漢化,使平埔族文化漸漸消失。由於南科的開發陸續挖出許多平埔文化遺跡。目前平埔族其中一社:新港社的分布地大多在新港溪以南至二仁溪以北(即永康、歸仁、關廟、龍崎、左鎮、山上、新化、新市)。
西拉雅最大的特色為信仰,西拉雅族的祖靈信仰發展成為獨特的「祀壺信仰」, 又稱為「祭阿立祖」。在西拉雅部落的「公廨」土壇上,皆供奉有陶壺,稱為「阿立祖」(alits)。這些陶壺有男、女之別,代表祖靈的神體,極為神聖。
在禮俗方面,有拔牙、染齒、拔鬚的習慣。男女喜折去二上門齒,作為結婚時夫婦定情之禮品。每日並取草擦齒,蓋「愈黑愈固」。成年平埔族男子有拔鬚習慣,因此不見長鬍鬚。平埔各族的埋葬,大部分為室內葬,即埋葬在死者家中地下。通常以鹿皮蓆子或棺木、陶罐,包裹屍體;也有石棺葬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