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若無法使用 請按這裡

 

 

泰安宮的歷史

   


  

忘了帶走香火袋或請不起金身 

     關於泰安宮的起源傳說,「台南縣的寺廟及神明」一書和「三十六庄下茄苳泰安宮簡介」(傳單)的說法不太一樣

    「台南縣的寺廟及神明」一書的說法如下本宮主祀天上聖母,發源自大陸湄洲,相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本部落有一露店,偶有ㄧ旅客在此進餐,帶有湄洲天上聖母之紅布香香火袋ㄧ個,離開該店時,忘了攜去,於是村民迎入土地公廟奉祀,其後顯化佑民,靈赫應驗,信仰者傳遍各地,香火日盛。

    「三十六庄下茄苳泰安宮簡介」的說法如下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西元1659年)一位大陸商人自福建湄州來台閒遊,一日閒遊至下茄苳街,在本地一露店進餐,攜有湄州天上聖母金身一尊之包袱暫置於古井上,稍頃欲離去竟無法請起,該旅客不知所措,後經人指點,擲筊請示,方知天上聖母在此已覓得龍穴吉地,於是庄民臨時搭建茅草屋奉祀,靈赫應驗香火日盛。  

    這兩種說法有點差異,於是我們整理了一下:

日期不同:一說1760年,一說1659年,時間差了一百年

攜帶不同:一說商人攜帶的是香火袋,一說攜帶的是聖母金身

原因不同:一說是商人忘了帶走,一說是無法請起金身

安置不同:一說迎入土地公廟奉祀,一說是臨時搭茅草屋奉祀

    基本上,第一種說法比較實際,第二種說法就有點神話性質了,所以我們認為第二種說法是根據第一種說法穿鑿附會而來的

 

--------------------------------------------------------------------------------------------

 

建廟時間的探討

    由於泰安宮最近一次重建時許多古物都已經丟棄散佚現存最早的的「泰安宮設醮輪流主事碑記」碑是刻於同治十一年因此建廟時間無法考證僅能就資料來說明

    「台南縣的寺廟及神明」一書和「三十六庄下茄苳泰安宮簡介」(書籍)兩份資料所陳述的沿革歷程差不多,不過最早建廟的時間則不太一樣。

    「台南縣的寺廟及神明」的說法如下乾隆三十四年,境內三十六庄民協雕二媽神像祀奉。乾隆四十四年,當地富豪韓高陽之祖先發起堡內信徒集資一千圓,建立廟宇曰泰安宮。

    「三十六庄下茄苳泰安宮簡介」的說法如下康熙二十三年,本地富紳韓高陽之祖先發起堡內信徒募金一千圓建廟,奉請天上聖母及中壇太子入廟安作,取名「泰安宮」,同時協雕大媽神像,將原來四吋金身置入大媽身內。

    兩份資料的建廟時間也差不多差了一百年不過基本內容差不多一樣以下是我們的想法

我們認為庄民先刻了媽祖神像置於土地公廟或茅草屋祀奉後來建了廟才將神像移入新廟建廟時才又刻了現在的媽祖神像(可能有將香火袋或四吋金身置於神像內)原來的神像就稱為二媽

 

--------------------------------------------------------------------------------------------

 

廟宇翻修過程

道光二年(1822),韓高陽獨獻二千五百圓,加以大改築一次。

光緒九年(1882),白河客內庄吳志高主倡幕金壹千餘圓重修。

民前六年(1906),下茄苳庄廖炭發起募金九百餘圓重修廟宇。

民國三十六年(1947,正委員長阮謙、副委員長陳祥及顧問黃添成等發起境民,樂捐ㄧ佰六十八萬九仟圓,重修廟身,並增建兩旁廟廂,於民國三十六年三月動工,三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竣工落成。

民國五十三年(1964,白河大地震時,東、西廟廊震垮,再重修

民國七十三年(1984,廟宇正殿已年久失修,廢頹不堪,遂於原址重建民國八十一年舉行入火安座大典,即今貌,耗資一億三仟多萬;至於古井,聽說建新廟時奉神諭封於地下,據泰安宮的蕭小姐說,古井就在現在媽祖神像位置的正下方

          

 


下一節-(廟內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