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ㄟ寄藥包(古早藥品)

 

 

         早年醫藥不發達,看醫師不容易,藥廠就在住戶家中放置裝有成藥的寄藥包,業務員擔心民眾拒絕,寄藥包時不但不必先付錢,還送小禮物給小朋友們。
       四、五十年代當時醫藥不發達,偏遠地區的民眾都是靠「寄藥包」中的藥品,解決許多病痛。 古早的「寄藥包仔」這種行業是由藥品的中盤商和藥廠訂合約,然後請業務員騎腳踏車,按地址挨家挨戶寄送藥包,那時的藥包就類似大型的購物袋,上面印有客戶的資料和藥品名稱、用法、用量、用途等,另外也印了飲食禁忌常識;業務員為避免住戶拒絕,還會帶些氣球等小禮物討好小朋友。
      「寄藥包」用來應急,裡面都是常備藥品,包括胃藥、頭痛解熱藥、感冒咳嗽藥、皮膚藥等,民眾不必擔心三更半夜找不到醫師。業務員大多是十天半個月來「補貨」一次,順便把過期或是不需要的藥換掉,用掉的部分,才需要付費。
      早期民眾大多不識字,看不懂藥名,藥廠特別設計辨識的方法,像是咳嗽藥在藥袋外面畫上了「蝦、龜、掃帚」,就是利用閩南語的發音,讓民眾可以看圖識藥,不會發生用錯藥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