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歌謠 躍舞歌頌1
(lha i na) 躍舞歌頌2
(mu li sa lat)
排灣族人擅長以歌謠抒情,舉凡男女訴情、離別、緬懷故人等等情感,都透過排灣族人幽遠的歌聲與委婉的比喻表露無遺。其中,婚禮歌謠佔了傳統歌謠的一大部分,特別當即將出嫁的新娘,感念與父母離別之情,而以哭泣的音調吟唱出心中的不捨,聽者無不動容。 | |
傳統排灣族音樂反映了族人生命禮俗、祭典儀式及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經驗。排灣族歌謠的歌詞大部分是即興的,但旋律有一定的形式,將歌詞套上原有旋律,唱時可依個人能力加上裝飾音。並常以自然界的事物來比擬人的感情。 | |
團體歌唱時,仍以領唱與和腔的唱法最為普遍。一般有單音唱法,但「五年祭」的團體歌唱時會有頑固低音(註1)的複音唱法出現。結婚儀式中也有異音唱法的情形。排灣族昔組織有兩種:未達八度的七音音階、與近似琉球音階( do、mi、fa、sol、la)。光復前排灣族的單管及雙管口笛、弓琴、口簧琴及單管及雙管鼻笛(註2)等樂器都非常豐富,目前仍有少數老人會吹奏。 | |
排灣族之歌謠可分為「勞動歌」、「生活歌」及「祭典歌」,「勞動歌」較常見於山上工作間之休息時間及居家從事編織工作時,伴隨身體律動之歌謠。「生活歌」較廣泛且豐富,吟唱方式不受大小場合之限制,尤其在男女戀愛之間,以及各慶典應酬酒宴上或喪禮上都可以被吟唱。「祭典歌」過去是族人在耕種、出征前後於施法所唸唱的祭儀性歌曲。例如「五年祭」、「舞士舞之歌」等歌謠。「傳說歌」是族人閒暇聊天所唱之敘述歌,以即興式敘述自己所經歷的事件,或抒發情緒之歌曲。
排灣族歌唱形式大致有三種:一是兩部不和協之異音唱法。二是具有持續低音之唱法。三是以一個主題作多種變化的變奏唱法。 |
|
(註1)持續低音與頑固音唱法: 單調的低音,或持續不變的低音而言,一般稱之為「持續低音」(drone)與;而「頑固音」(ostinato)的現象,是於某一聲部中,將一個簡短的旋律,或一個在固定音高上的節奏,有系統、規律地循環反覆,縱貫整首作品或某一個樂段。這種「重複性」的性質,亦為「頑固音」形成的主要因素。而「頑固音」與「持續音」一樣都具有不變的特質之外,也都扮演著支撐其他旋律聲部的角色。 |
|
(註2)鼻笛 鼻笛在以前也是相當普及的樂器。有單管式和雙管式兩種,全部都是縱型的。魯凱族和阿美族皆使用雙管式,尤其魯凱族為多。魯凱族的雙管式鼻笛,一根是吹奏旋律,一根是吹奏杜農(單調低音)。阿美族的雙管笛,兩根皆有指孔,因為未曾實地聽到雙管笛的演奏,不能確知其演奏情形,可能是兩支同吹旋律。單管笛的吹奏法有三種: (1) 以一邊的鼻孔置於吹口處來吹奏。 (2) 塞住一邊鼻孔來吹奏。 (3)用手指塞住一邊鼻孔來吹奏。 以上 (1) (2) 是最普遍的吹奏法,而阿美族有五孔的雙管式鼻笛,單管式有三孔式或四孔的鼻笛,兩者皆為竹製,鼻笛的用途因種族而異,平埔族用於男女求愛,鼻笛的吹口是在竹節部份的中央開一個小圓洞,鼻孔放置吹口處來吹奏,鼻笛比 Recorder 式的縱笛還難吹奏,故需要技巧。 |
整理者:卓志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