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天后宮〈三級古蹟〉

 

天后宮是高雄市歷史最古老的寺廟,被評定為三級古蹟。初創溯自康熙十二年(西元1673年)有福建漁民徐阿華等人因避颱風而漂流至旗后,登岸刈草砍竹構建草寮。過後,再邀同鄉漁民攜眷前來定居,並從家鄉(湄洲)迎來媽祖神像,特搭簡陋之茅屋為「媽祖宮」。至康熙卅年(西元1691年)移民人口漸多,谷姓族人乃立開墾契文,聚資鳩工興建。天后宮由草創時的茅屋,到後來的石壁小廟,再由1927年時信徒蔡吉提供建材(唐山紅磚、石材、木料)興建後,始有規制。現今之廟宇則是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時,由蔡文賓等信徒籌款重修

 

 

(圖片來源:看見老高雄)

 

廟本身建築古色古香,有許多中國傳統建築語彙,門神及部份泥塑為民俗彩繪大師陳玉峰的作品。其平面格局屬於兩殿兩護室的形式,前殿和正殿之間又有一座祭拜相連,前殿三川門,有一對精雕細琢的龍柱。東牆上的龍雕和西牆上的虎刻,是民國卅七年所設置。中間的石獅造形優美,石質亦堅良,廊牆下的花崗石花鳥堵,具古拙味。另外內牆或扇上側,遍佈了神話故事或歷史人物的浮雕彩繪,以及麒麟木雕等姿態生動,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傑作。廟前天井還尚存有光緒十二年(1886年)古銅鐘一口,還有1691年(康熙三十年)的「墾耕契文」及光緒十八年(1892年)木質對聯一副,文曰:「旗峰煥彩得光照,鼓嶼來潮汐通信」,這可是旗後天后宮的歷史身份証。旗後天后宮不但是漁民的守護廟,也是打狗開拓史上的見證。

 

  

(參考資料: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旗津紀事、旗津國小鄉土教材、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 高雄的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