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后燈塔(三級古蹟)

 

  「高雄燈塔」俗稱旗后燈塔,清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天津條約之後,中國開闢五口通商,三年後台灣又陸續開了「雞籠」、「滬尾」、「安平」、「打狗」四口,船隻進出瀕繁,港口導航不足,常發生船難事件,原有中國傳統式的燈竿或旗竿已不符時代需求,同治三年打狗開港即有建造燈塔的計畫,直到1883年(光緒九年),也是因牡丹社事件,由水師副將王福祿聘英藉工程師,於旗後山北端的山頂上,興建一座中式方形紅磚燈塔,內裝有英製之六等單蕊定時光燈,能見距離約十哩,以維護夜間船隻進出打狗港的安全,可惜現今己不復存在,只剩基座於現有燈塔的北邊,以供憑弔,這些遺留下的基座目前被列為三級古蹟。

   

(圖片來源:看見老高雄)            (旗鼓對峙:左邊是旗后山,右邊是鼓山)

 

 

                                                                   (這是我們自己製作的 源地封)

 

現有的燈塔則為日治時期,日人為擴建高雄港並於1916年(大正五年)著手重建,並於1918年(大正七年)完工。燈塔底層為文藝復興後期的巴洛克建築,燈塔主體的後面是八角形磚塔,至頂部時則轉為圓筒狀,裝有三等電燈,見距約20.5浬,並有二十四小時電報發報系統;塔前有一座西洋式白牆辦公室,草坪上有一座日晷儀,燈室外面裝玻璃,圓頂上有風向儀,塔身塗白色,頂部為黑色,高達15.2公尺,遠望極為明顯。並有陽台可供眺望,燈室外面裝玻璃,圓頂上有風向球,塔身塗白色,頂部為黑色,高達十一公尺,因旗後山為獨立山頭,三邊環海,另一邊是沙洲,又建於最高點,故遠望極為明顯。從1918年以來,它從無間斷的發出光芒,指引海上的船隻,確保航海安全,其功不可沒。光復以來,因科技進步燈具不斷更新,目前己換裝為新式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增為八十五萬支燭光,但由於海關的用心維護,建物仍維持日治後期的巴洛克建築舊觀,實屬難得。旗后燈塔被定為三級古蹟,開放時間是早上9點至下午4點,星期一休館,是鳥瞰高雄港及大船進出的制高點。

 

  

 

  

 遠眺 高雄港                                               旗后山下 大船經過旗鼓對峙

 

(參考資料: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旗津紀事、旗津國小鄉土教材、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 高雄的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