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鎮北門〈三級古蹟〉

 

『雄鎮北門』為哨船頭砲台的門額題字,建於1875年(光緒元年),緊臨高雄港信號台,是一座低位砲台。目前留有砲台雉堞、門額、兩座砲台子牆、牆垣和砲台基地。「雄鎮北門」的門額相傳是沈葆禎所題。1683年清廷佔領台灣到1883年剛好二百年的期間裡,清廷並未對台灣有較積極的治理經營。一直持續到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之後才有轉變,隔年1875年(光緒元年)鳳山縣副強王福祿督造,聘請西洋技師設計,與港口南岸的旗后砲台同時期建造,互成犄角,共同保衛打狗港,它的位置較低且靠近海港,在防衛戰術上有其特殊作用。1985年(民國74年),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

 

 

 

 

 

 

 

  

                                                      (圖片來源:The Takao Club

 

這座砲台,雖由外國人設計,但卻融入了一些中國特色。砲台城門以紅磚砌成,上面有五個稚堞,中央有方形射口,城門上可容納數人站立。至於兵舍則採地下化,在入口斜坡兩側地下設置兵房及儲藏庫。砲台四周的厚牆以三合土與海邊的咕老石堆成,形狀頗不規則,配合地形高低起伏。砲座前的護牆使用版築法,外表上還可以看到一層一層的痕跡。這些特色都顯示出當年的建造技術非常高明,至今仍然很堅固。據文獻志書記載,它剛建造時的周圍約八里,內有營房八間,後來劉銘傳時期又安置兩座英製的六吋口徑阿姆斯壯大砲,這種大砲是當時最好的防衛武器。而現今砲台裡面則建造了辦公室,營房也充當「港口信號管制所」,大砲也被移走,下落不明,只剩下弧形砲座,原來的兵舍也成為民家。

 

   

 

     

 

(參考資料:鼓山國小鄉土教材、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 高雄的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