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真 教授

 

    間:931230 下午
    點:學校會議室
參加人員:張守真教授、指導老師、參加同學、家長 14
討論主題:訪問歷史學家暨著名的高雄文史工作者 張守真教授

 

        張守真教授是知名的歷史學家,同時對於高雄史研究非常深入,是一個非常有學問、謙虛又熱心教學的文史工作者。這一次我們專題研究尋找的資料中,有很多文章都出自張教授歷年來的論文。透過高雄市政府民政局林淑娟副局長的安排與聯繫,張守真教授親自來我們學校指導我們,同時也參加我們的討論。這一次的學習中,我們看到了大師對於做學問的風範,也糾正了很多我們原先對研究專題中錯誤的認知,他更提供我們一些不同的看法與討論的方向。

 

 

Q1869 ( 同治8年 ) 英商張怡記在哨船頭建屋14間,作為海關稅務司館舍,現在還在不在?是在哪裡?
A1869 ( 同治8年 ) 英商張怡記在哨船頭建屋14間,早已經毀損,而這個地點也就是現今海關宿舍的位置,地址是哨船街9號,而旁邊的哨船街7號則是已經閒置多時的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前身是前清打狗稅關,也是英商怡記洋行於一八六九年所建,是花崗石及石磚所構成的一層樓建築,作為徵收關稅的辦公所使用,一九四一年改為水產試驗所高雄支所,從事魚類皮革水產之研究,光復後又改為台灣省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目前已閒置不用,僅留宿舍區尚有退休員工居住。這裡可以見證當年高雄港開港的歷史。 (哲民)

 

 Q:爺爺的爸爸(曾祖父)說:「當年退潮時,可以由哨船頭涉水渡過高雄內港到達旗後。」這是真的嗎?

A:在史料紀錄中,高雄港在還沒有築港之前,港內佈滿了暗礁,耆老傳說猴子可以在暗礁上跳來跳去,來回旗後半島和哨船頭之間,倒是沒有聽說人可以由哨船頭涉水渡過高雄內港到達旗後。荷蘭人的地圖有兩種版本,有人把「旗後」當成「猴山」,把「哨船頭」當成「旗後」;也有人把「旗津半島」稱為「旗後」,把「哨船頭」稱為「猴山」或「打狗」,有此可以推測猴子(台灣彌猴)真的可以跳來跳去,往返於旗後半島和哨船頭之間。不只是『耆老的傳說』,再加上『荷蘭人的地圖』,這個傳說的可信度就很高囉。  (思吟)

(圖片:展示於 打狗英國領事館地下展示廳)

 

Q:今年是高雄港開港140週年紀念,高雄港是同治2年(1863)或是同治3年(1864)開港?

A:按照清朝的文書資料,高雄港是同治2年(1863)開港,這是因為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聯軍之役,清朝戰敗被迫簽訂天津條約,除舊五口外,清廷增開臺灣等地為商埠,但清朝政府並沒有積極開關,同治二年(1863年)清朝在英國抗議下,迫不得已同意將基隆、打狗兩港以淡水、安平之「子口」名義開港,但是當時並沒有人收錢,直到同治3年(1864)設立海關才真正算是開港。這就像清光緒11年台灣設省,但是直到光緒13年才真正有台灣省的設立。滿清的效率都會慢好幾拍,這個涉及到教育與行政的問題,所以雖然公文是1863年開港,但是1864年設立海關,收了錢,這才真正算是開港。  (鏡方)

 

圖片:天津條約簽訂時的圖片(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http://cyc6.cycnet.com:8090/xuezhu/his_photos/content.jsp?n_id=5744

 

Q:對於我們高雄港的研究專題,將時間軸區分為過去、現在、未來,這樣的分類來介紹高雄港合不合適?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切入,介紹高雄港?

A:這個分類很好,但必須把高雄港在每個時期扮演的腳色、特點、影響,說明清楚。高雄港最早期 是一個漁港,後來變成一個商港,又演變成國際商港,築港後快速的成長,後來正逢貨櫃運輸蓬勃發 展,又變成一個國際貨櫃大港,這都可以說明每個時期的演變對高雄的影響。

 

 

 

Q:高雄港相較於其他世界各地的港口,有什麼比較獨特的地方或是背景,另外對於高雄港現今風貌的轉變,又是抱持著何種觀點和期望。

A:高雄港正好在國際航運的要衝,漲潮與退潮的變化不大,排沙量少、不易淤積。原本就是一個潟 湖,從第一港口到第二港口,高雄內港綿延深廣,這是世界其他國際港口少有的先天優良條件。過去 是陸權時代,進入海權時代以後,荷蘭人、西班牙人開始開拓海權,台灣正好位於國際航運的要衝, 是荷蘭人發現台灣的重要性,南邊東南亞的香料,北邊日本的貿易,再加上西邊中國大陸的絲、綢、 茶葉、廣大消費人口,台灣盛產的米(一年米、三年糧;也就是一年生產的米,可以提供全台灣三年 的糧食)、糖,都構成了重要的海運貿易。南部少雨量,也造就商業貿易順利熱絡,這都使得高雄港在當時扮演非常重要的腳色。  (思吟)

 

(下圖來源: 高雄港務局 網站)

 

 

Q:當時高雄港的規模有多大?比其他的港口大或小?(如安平港、基隆港)

A1858年打狗港開始發展出國際貿易海運,1864年設立海關,高雄港正式開港,台南安平和打狗的貿易量已超越淡水,原本英國領事館設立在淡水,打狗只有副領事館,但是在1865年則正式將正領事放在打狗(就是現今哨船頭山上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副領事改在淡水。高雄港開港前,台灣主要港口的貿易量以淡水最高(因為北部盛產的茶葉,經濟價值高,都由淡水出口),但是1864年,台南安平和打狗的貿易量已超越淡水,目前這方面的資料都是當年打狗英國領事館的報告書,由於是一個領事兼管兩個港口,並無法完全知道安平和打狗港口貿易的差異,但是1853年安平港由於土石流造成港口嚴重淤積,所以後來的港口貿易逐漸移轉來打狗港。早期是旗後漁港以漁業為主,內海則有很多養殖業,暗礁、潟湖、紅樹林分布港區範圍,而英領時期哨船頭發展出國際商港的規模,

開港、築港後才變成現在的規模。

 

由於打狗 ( 高雄 ) 港經過第一、二期的浚渫修築,使其具備現代化港口規模,港口貿易呈現顯著成長,從1897 ( 30 )1921 ( 大正10 ),台灣主要港口輸出百分比來看:

 

港 口 名

基 隆 港

淡 水 港

安 平 港

打狗(高雄)

1897─1901

16.10%

44.85%

 15.69%

9.35%

1902─1906

26.48%

29.73%

16.08%

13.47%

 1907─1911

32.40%

8.83%

7.94%

49.39% 

1912─1916

34.78%

10.33%

2.37%

50.03%

1917─1921

 37.45%

4.44%

0.49%

56.82%

 

    1897─1901 ( 明治34 ) 台灣最大的輸出港是淡水港,但自基隆港的築港後,至1902─1906 ( 明治39 ) 其輸出量不斷增加,已直追淡水港,而打狗 (高雄 ) 港自1904 ( 明治37 ) 試驗築港後,輸出量亦成長不少,直追安平港,但至1907─1911 ( 明治44 ),打狗 ( 高雄 ) 港第一期築港竣工的前一年,其輸出量已大為提昇至49.39%。至1912 ( 大正元年 ) 以後打狗港又進行第二期築港工程,因此1912─1916 ( 大正5年 ) 1917─1921 ( 大正10 ),打狗 ( 高雄 )港輸出量各提昇為50.03%56.82%,成為全台最大的輸出港,亦可見打狗 ( 高雄 )港築港後的功效及其發展潛力。另就打狗港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而言,自1897 (明治30 ) 1925年間,平均佔全台27.82%,而基隆港則佔39.97%,因此打狗港與基隆,遂成為全台分居南北的兩大主要港口。﹝ 摘自 張守真教授 哈瑪星紀事 ﹞ (思吟)

 

 
 

Q:高雄港開港是什麼原因? 軍事用途? 還是國際經貿用途?

A:在清領時期,打狗港對大陸沿海港口主要仍是國內海運航線,以漁業為主。但是在1858年被迫開港,1864年設立海關真正開港後,打狗港變成國際貿易的大港,這才開始了國際商港的用途。一直到了日治時期,軍艦會進駐高雄港,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人逐漸重視港區的軍事用途,1938-1939年在左營建立海軍基地,將大部分的軍事用途移到左營,高雄港大部分以商業用途為主,目前仍然看到的軍事用途區域有:新濱碼頭、13號碼頭、旗津海軍保養維修場。光復以後政府遷台,繼續對高雄港闢建,當時的副總統陳誠先生視察高雄港時提到:「若是共軍封鎖高雄港時,我們有沒有應變的計畫?」當時港務局李連墀局長便著手計畫開闢「第二港口」。「第二港口」開始是為了軍事用途闢建,但是港闊水深,大型貨櫃運輸發展後,陰錯陽差的變成國際貨櫃大港。

 

 

Q:高雄港區由築港到現在,為什麼日式建築已不多見呢?其中有經過整修嗎?

A:「新濱碼頭」就是日本人在港區建設的第一棟新式建築,目前仍在使用中,但是其他的木造建築由1908至今已經損毀,目前都是後來興建的鋼筋水泥建築。另一個的建築是「港史館」,建於1913-1914年,原本是海關辦事處,後來1940年在新濱碼頭後又蓋了新的海關大樓,海關辦事處就閒置很久,原本要拆掉,但是港務局的義工說這個建築物很漂亮,於是整建後這棟在日治時期建築的巴洛克式洋樓,變身成為目前的「高雄港港史館」。   (程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