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進助 先生

時    間:94年1月9日 下午
地    點:中山大學
討論主題:訪問老高雄港人和哈瑪星耆老 - 林進助先生 

       林進助先生是我(思吟)的爺爺,爺爺出生於昭和四年(1929年),小時候住在哈瑪星(今鼓山區哨船頭),小學時候,每天要搭船到對岸的旗津小學校唸書,哈瑪星和旗津幾乎是爺爺童年生活的全部。聽爺爺如數家珍的敘述「哈瑪星和旗津」的點點滴滴,又親自站在哨船頭山的「打狗英國領事館」,一面看著西子灣的美景,看著大船入港經過「旗鼓相當」,一面又鳥瞰著高雄港壯觀的美景,回想一百四十多年來有多少人,也和我一樣的被這個景色深深的打動。 

       爺爺不只是哈瑪星耆老,更是一個老高雄港人(1949年進入港務局服務,1979年由第二貨櫃中心主任退休)。他帶著我們全家專程回去哈瑪星老家、哨船頭公園、打狗英國領事館,最後在中山大學接受我們的訪問。 

Q:日治時期的哈瑪星最深刻的印象?

A:在高雄市的發展史中,最先具備現代化設施的地方就是哈瑪星。例如:高雄驛、銀行、小學校、郵便局、汽船會社、運送店、洋服店、寫真館、漁市場、渡船站、大菜市場、市役所…應有盡有。回憶童年,居住在哈瑪星,感覺很幸福。記的當年如果對同學說:「我住在哈瑪星,是市役所對面的那一排厝」,那是非常光榮驕傲的一件事。

      當年哈瑪星的居民大約一半是日本人,一半是台灣人。日本人大多數是官員、公教人員、金融商業經營者,和他們的眷屬。而台灣人(幾乎是澎湖人、台南縣市人移民居多),大多數是基層的公務人員,或經營漁業和相關行業的生意人,另外也有很多外地來的人從事漁業和碼頭的工作,大半個高雄市住民的生活幾乎仰賴高雄港,高雄港在當年就是高雄市的生命線。  (思吟)

 

 Q:光復後高雄港的情形?

A:光復那一年我才17歲,二次大戰期間曾在壽山要塞充當短期的「學徒兵」。終戰前,差不多有連續半年以上,都在躲美軍的轟炸,當年哈瑪星和高雄港受創非常嚴重,幾乎整個市區和港區都是斷垣殘壁。由壽山往下看去,港區的倉庫被夷為平地,木造建築幾乎完全看不到,哈瑪星在戰前高樓的房舍幾乎全毀,往日的榮景完全消失了。高雄港幾乎都是炸沉的船艦,只看到船艦大半沉沒在水中,船隻的吊桿和煙囪點綴著遍體鱗傷的高雄港,那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可怕景象。光復後,高雄港幾乎是從頭開始建設起來。 (思吟)

 

(下圖:日治時期,由壽山鳥瞰,哈瑪星與高雄港繁榮的景象) 

(圖片出自:看見老高雄)

 

Q:是在什麼原因進入港務局服務?

A:日治時期,港務局和海關都設在哈瑪星,中上階級的官員都是日本人,孩童時期在這個環境成長,自然造成潛在意識勉勵自己長大後,要像日本人一樣神氣,所以力爭上游希望也能進入港務局工作。民國38年(1949)8月23日,自大陸撤運彈藥的運輸船『眾利輪』停靠在港內蓬萊區10號碼頭,突然起火爆炸,導致整個港區內倉庫、碼頭又遭受一次嚴重的破壞,甚至波及鄰近的哈瑪星、鹽埕埔。為了迅速復健,港務局需要大量的人手,所以第一次在南部就地登報招考港務人員。我經過報考錄取後,於民國38年(1949)10月1日前往港務局報到任職。在港務局的第一個單位是在「棧埠管理處」,繼而到「局本部業務組」,後來又轉任「裝卸督導」,在貨櫃運輸萌芽興起時,又前往「貨櫃中心」服務,這個時期見證了貨櫃運輸帶動經濟發展的奇蹟,也看到了高雄港蓬勃的生命力灌注入高雄市,使得高雄市躍居為台灣工商業重鎮,最後在「貨櫃中心」退休。在高雄港務局服務的那一段日子,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回憶,但同時也經歷了高雄港由戰後的廢墟中,努力蛻變成為一個國際大港。(思吟)

 

 Q:貨櫃運輸對高雄港的影響?

A:遠自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美國軍方開發推展的革新貨櫃運輸方式,逐漸被重視。貨櫃運輸最主要是改進「更安全」、「更快速」、「更無遠弗界」的海運方式。

由於高雄港在世界海陸的地理位置,恰好橫跨南太平洋與東北亞、東南亞的海域據點。自從貨櫃運輸蓬勃興起之後,高雄港逐漸轉型成為全球性貨櫃轉運中心,不僅帶動高雄市工商業的發展,也提高了高雄港的知名度,更提高台灣的能見度,且對政府稅收有莫大的助益。(思吟)

 

(下圖:中興商港區 – 第四貨櫃中心,貨櫃船停靠碼頭邊作業)  

 

 Q:高雄港對高雄市的影響?

A:世界著名商港的開發,會直接帶動其所在地都會的蓬勃發展,中外皆然,於是高雄市與高雄港的脣齒關係當然不能例外。遠自日治時期,高雄市與高雄港就是港市合一,日本人積極計畫開闢港灣,然後逐步將鄰近高雄港的地區建成「湊町」(現今鼓山區臨海一、二路),新濱町(現今漁市場一帶),堀江町、鹽埕町(七賢一、二路,鹽埕區),入船町、榮町(現今五福三、四路,公園路到華王大飯店後面),規劃成為商業、住宅、文化、官署區,經過有計畫的興建營造後,才將隸屬於台南縣府的政治重心 - 「打狗支廳」,全部移至高雄街,改為「州廳」,管轄高雄縣市與屏東,「市役所」(現今代天宮)就設在鄰近「打狗驛」(現今高雄港火車站)和高雄港的湊町。之後,由於開始行政中心的啟動,港灣建設一日千里,且因人口急速增加,對外貿易需求增加,造成港口使用大增,貨物吞吐量興茂。到了光復之後,高雄港務局設立,繼續有計畫的整治港區,又歷經政府著手十大建設、過港隧道興建,到目前境外航運的討論,高雄港一直扮演高雄市進步的推手。縱觀高雄港一路走過的歷程,可謂高雄港不能沒有高雄市做後盾,反言之,高雄市的美麗遠景更需要高雄港的蓬勃發展,才能相輔相成。這種息息相關的良性循環,不論過去、現在、未來皆是不變的定律。

訪問爺爺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他懂得東西很多,也讓我花了很多時間才整理完訪問稿。 (思吟)

 

(下圖:由旗後燈塔眺望 高雄港主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