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鯛演進史

原種品系的吳郭魚

         吳郭魚自1946年首度引進台灣後,國人陸續引進許多不同品種的吳郭魚,並透過雜交而培育出許多品系。

         許多吳郭魚在人為棄養或逃離養殖池後,在台灣各地溪流、池塘、溝渠以及緣海地區,順利的存活了下來,在「適者生存」的情況下,逐漸產生許多野外自生的混種。

         台灣地區一般常見的吳郭魚,不外乎都是由下列幾種原生品系所繁殖或交配而成:

1946年 : 莫三比克種吳郭魚

 

        吳振輝郭啟彰兩位先生從新加坡引進原產於非洲的「莫三比克種吳郭魚﹙Oreochromis mossambica﹚」種系,又稱「南洋鯽仔」、「南洋鮐仔」、「黑鯽仔」,民國38年正式命名為「吳郭魚」,這也就是台灣吳郭魚類的始祖,而吳振輝先生更被尊稱為「吳郭魚之父」。

 

       莫三比克種吳郭魚雖然肉質佳,不過因為較不耐寒,成魚尺寸並不十分碩大,且取肉率較差的關係而逐漸被淘汰,現今已無人養殖,各地也很少能發現這些原生種吳郭魚了。

吳振輝先生及郭啟彰先生合照

莫三比克種吳郭魚1946 (蔡添財攝影)

〈Oreochromis mossambica〉

﹙圖片上方為雄魚,下方為雌魚﹚

1963年 : 吉利種吳郭魚

 

       1963年,唐允安先生自非洲引進較耐寒的「吉利種吳郭魚(Tilapia zillii)」,但因體型較莫三比克種更遜一籌,生性好鬥,嗜食動物性食物,肉味亦不佳,且種性強不易和其他種交配,故該種魚亦已漸淘汰,目前只有在少數地方偶而發現。

吉利種吳郭魚1963 (蔡添財攝影)

〈Tilapia zillii〉

﹙圖片上方為雌魚,下方為雄魚﹚

1966年 : 尼羅種吳郭魚

 

       由水產試驗所鄧火土所長及海洋大學游祥平教授自日本引進的「尼羅種吳郭魚(Oreochromis nilotica)」,具有耐寒性較佳、雜食性、體型大、成長快速、換肉率佳等的特性,商品價值高,為消費者所喜愛,目前仍有部份業者養殖。

 

1968年配種出俗稱「紅尼羅魚」的紅色吳郭魚,為吳郭魚的養殖揭露曙光。

1969年將莫三比克種雌吳郭魚與尼羅種雄吳郭魚雜交所改良而成的新品種稱為「福壽魚」,至此,吳郭魚的養殖與發展正式為人所重視。

尼羅種吳郭魚1966 (蔡添財攝影)

〈Oreochromis nilotica〉

﹙圖片上方為雌魚,下方為雄魚﹚

1974年 : 歐利亞種吳郭魚

 

       廖一久曾文陽黃丁郎等人,自以色列引進「歐利亞種吳郭魚(Oreochromis aurea)」,具有耐低溫,且能生存於半鹼水之中之特性,亦屬雜食性、繁殖力強,雖然體型不若尼羅吳郭魚,但本種與尼羅種雜交可育成 100%雄性子代,具有養殖上需求之特性。

 

1975年尼羅種雌吳郭魚與歐利亞種雄吳郭魚雜交後可控制產生「單雄性吳郭魚」,成為目前廣被養殖的種類,使得吳郭魚的養殖邁向商業化時代。

歐利亞種吳郭魚1974 (蔡添財攝影)

〈Oreochromis aurea〉

﹙圖片上方為雌魚,下方為雄魚﹚

1981年 : 賀諾魯種吳郭魚

 

       由黃丁郎先生自哥斯大黎加引進的「賀諾魯種吳郭魚(Oreochromis hornorum)」,形態與生殖力與莫三比克種近似,不耐寒,生長速度緩慢,但本種雄魚與雌性莫三比克種、尼羅種及歐利亞種吳郭魚雜交,皆可獲得完全雄性之魚苗,為本種之特色,可利用於生產雄性魚苗之繁殖。

賀諾魯種吳郭魚1981 (蔡添財攝影)

〈Oreochromis hornorum〉

﹙圖片上方為雌魚,下方為雄魚﹚

1981年 : 黑邊吳郭魚

 

       由廖一久院士自南非引進的「黑邊吳郭魚(Tilapia rendalli)」,與吉利吳郭魚生態習性相近,體型不大且成長緩慢,不適合推廣養殖,目前僅在少數地方可發現。

 

右方照片取自以下外文網站:

(上圖)http://malawicichlids.com/mw10003.htm

(下圖)http://www.angelicus-terraqua.com/articles/tilapia_rendalli_eng.htm

黑邊吳郭魚

〈Tilapia rendalli〉

﹙圖片上方為雌魚,下方為雄魚﹚

註:「取肉率」:在成魚身上所能取得的食用肉比率,取肉率愈高表示可食用的肉質愈多。

       「換肉率」:養殖成本所能換取的魚肉比率,通常養殖成本低而成魚的可食用肉多的話,代表換肉率佳。

 

常見的改良種吳郭魚

         為了改良品種,使魚長得更快、肉質更佳,且更容易飼養,所以在吳郭魚之後,專家們又引進了上述不同品種的吳郭魚。

        有些不同種的吳郭魚,在互相交配後所繁衍出的混種魚,長得比純種魚更好,於是,許多原來放養吳郭魚的養殖池紛紛改放入混種魚苗。

        目前,傳統市場上較常見的改良吳郭魚約有下列三種:

1968年:紅色吳郭魚

 

        紅色吳郭魚(Oreochromis sp., Red Tilapia)」,俗稱紅尼羅魚、紅郭魚、及埃及紅魚,由郭河所長選種雜交成功並開始繁殖。因為牠的肉質、顏色均佳,而引起日本的注意,使紅色吳郭魚首先打開台灣吳郭魚外銷的大門。

 

        不過要買到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大型超商外,目前在傳統市場上的可見度依舊不高。

郭河所長及配種成功之紅色吳郭魚合照

 

紅色吳郭魚1968 (蔡添財攝影)

(Oreochromis sp., Red Tilapia)

﹙圖片上方為雌魚,下方為雄魚﹚

1969年:福壽魚

        莫三比克種雌吳郭魚與尼羅種雄吳郭魚雜交所改良而成的品種,被稱為「改良種吳郭魚」,也就是俗稱的「福壽魚」,牠也是由郭河所長雜交成功後推廣養殖,從此,台灣吳郭魚的養殖開始真正發展。

福壽魚1969 (蔡添財攝影)

﹙圖片上方為雌魚,下方為雄魚﹚

1975年:單性吳郭魚

        在福壽魚雜交成功後,台灣吳郭魚的養殖從此快速發展成以單雄性吳郭魚為主(尼羅種雌吳郭魚與歐利亞種雄吳郭魚雜交)。俗稱的「單性吳郭魚」,因具較佳的耐寒力、抗病力,且換肉率亦佳,成體較大又易飼養,所以在雜交成功後即推廣養殖,從此台灣吳郭魚養殖進入商業化養殖時代。

單性吳郭魚

1975 (蔡添財攝影)

註:郭河先生為農委會水試所鹿港分所前所長,除了是「吳郭魚」研究的世界性權威外,在鰻魚、鰱魚、草魚等魚類的人工養殖上,也有卓越貢獻。此外,日本水產界對郭河先生在魚類知識上的精通,以及魚類疾病醫療、手術上的成就,更是相當佩服,因此,敬稱他為「魚神」。

 

台  灣  鯛

                    民國七十年左右,我們在菜市場買到的,幾乎全是稱為「福壽魚」的混種吳郭魚,而八十年代以後,市面上已有全雄性的「單性吳郭魚」出現。

 

       早年因吳郭魚養殖方式採用農漁牧綜合有機經營的方式,造成「吳郭魚是取食豬糞和雞鴨糞」的負面消費印象,加上海水養殖和進口魚種等其他替代魚種的增加,以及消費者求新求變和偏好的改變,致使吳郭魚在國內消費者心目中被視為下等魚種,同時,在過去漁政單位也未特別注意與輔導的情況下,自然使吳郭魚的魚價長期低落且欲振乏力。

 

       所幸在繼任者辛勤的努力下,逐步打開了國際市場,並使得台灣所養殖的吳郭魚廣被各方所接受。為了建立台灣自身的優質漁業品牌,在種苗繁殖技術、養成技術、飼料配方、加工技術等各方面的努力下,經多次改良後,終於成功培育出更優質的吳郭魚,在正式命名為「台灣鯛」後,並進軍國際市場,相信「台灣鯛」將會創造出台灣另一個漁業養殖的新契機。

註:有關台灣鯛的加工生產過程,請參考「台灣鯛加工廠參訪紀實」

 

優質的台灣鯛

 

以上資料來源:水產種苗協會

                              造巢的吳郭魚

                              農委會漁業署-漁業文化史-台灣早期漁業人物誌

                              台灣鯛協會

                              啾啾:台灣鯛的演進

 

 

本網頁部分圖片與內文資料擷取自上列網站,若有任何冒犯,煩請與我們聯絡,我們當立即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