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文化

乞丐是因社會不景氣而謀生不易,所以淪為沿街乞討的丐幫中人;或是因故傷殘致喪失工作能力,而純以行乞為業者。台灣早期的乞丐很多,每逢廟會時便群聚雲集,沿街行乞,形成一種特殊的場面。

早期的乞丐約略分為「有藝乞丐」與「無藝乞丐」,前者是以賣藝方式求乞,後者則純以乞討為主。有藝乞丐又叫做「大班乞丐」,他們在乞討之前,都會表演一項技藝,以換取賞金,表演的內容分別有打響鼓、抽籤仔、搖錢樹、跳寶等不同才藝。

其中以打響鼓最為常見,打響鼓時,肩掛著用竹筒覆以蛇皮之響鼓,至於腰間,用手指頭或竹板敲打出「碰」、「切」之節拍,嘴上唱念著乞食調﹝又稱作捧鼓調﹞的乞食歌。其次是抽籤仔,也就是肩掛著月琴,琴上附有籤條供人抽選,再按抽到的籤題彈琴,唱念乞食調。

而最有特色的就是搖錢樹,是在新年期間,手持榕樹枝,上掛金錢,稱之為搖錢樹,挨家挨戶唸四句聯,或說一些吉祥話,如「新春大發財,錢銀進門來」、「一線分,年年春,狀元子,舉子孫」、「狀元子,舉人孫,一文分,生查甫孫」等等,討好頭家。

還有一些乞丐會用刀子把自己的額頭劃破,或是用石頭、磚塊打自己的胸脯等苦肉計,博取同情,以便向人乞討。至於無藝乞丐則是因為沒有任何技藝,只能站在人家門口、廟前、街邊,一邊向人乞討一邊唸著:「頭家呵!好心好量,一個錢分給我,給你生狀元子舉人孫。」

乞丐因為獨特的謀生方式,衍生而出許多獨特的文化,像是特殊的賤民階級、神秘的丐幫傳奇、警世的俚語唸謠、哀怨的乞食曲調等,都是讓人想要一探究竟的神秘面紗。

遊民在騎樓或坐或躺就地而眠造成商家的不便

遊民在騎樓或坐或躺就
地而眠造成商家的不便

遊民在西園路與廣州街口分食

遊民在西園路與廣州街口分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