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勢待發向前行 / 上山下海留軌跡 / 高歌一曲話蓉弦 / 嚕家訊息服務站 / 臥虎藏龍風雲現 / 千里情誼一線牽 / 天真少年特快車
-------------------------------
  救國團成立宗旨
  專訪救國團主任
  營隊服務員介紹
  春風雨露五十年
  嚕啦啦的催生者
  營隊紀念徽章
  嚕啦啦人數統計
  嚕啦啦甄選過程
  嚕啦啦授服典禮
  嚕啦啦受訓心得
-------------------------------
回到首頁
計畫簡報
網站地圖
【薪傳•永遠的橘紅】

每年寒暑假,在高山、在深谷,在最危險的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群身穿橘紅色制服的青年伙伴,默默地為全國青年朋友服務。他們犧牲了自己的假期;他們犧牲了自己與家人、親友相聚的機會;他們拋棄了都市的物質享受;他們流血、流汗,甚至因而犧牲了自已的生命,而不求回報。他們都自許是一群「快樂的傻瓜」,始終抱著一顆真摯的愛心去關懷青年朋友,只希望青年朋友們能在活動中吸收新知識,結交新朋友,體驗新生活,啟發新思想;能透過活動發揮團隊精神,體驗群體生活,砥礪愛國情操,開闢人生境界;能夠體認「今日我為青年服務,明日青年為國家社會服務」。一位參加過自強活動的青年朋友來信給嚕啦啦的迴響:「從霧社先鋒營,我得到太多太多了,那裡到處充滿了關懷、溫暖、把我心裡裝得好充實……永遠也不曾忘記你們這群熱心人,更相信你們付出的心血,絕不會白費……。」
身為一位嚕啦啦,接受了長期的訓練,為的就是在現在的社會中多做些增進道德文化的工作,為國家社會付出心力,為青年朋友做更妥善的服務,而終極目標就是期望全國青年朋友能夠藉由自強活動,體認青年對國家的責任,培養健全人格,自立自強,當國家需要青年朋友的時候,能夠勇敢地挺身而出,迎接新局,開創新運,共創國家之光明前途。

【嚕啦啦的創辦人劉增善先生】

嚕啦啦的正式名稱是:「中國青年救國團中國青年服務社假期活動服務員」。民國五十八年,救國團中國青年服務社社會組(即今活動組)組長劉增善先生有感於當時有一批有志於推展青年活動的青年伙伴們,沒有一固定的組織,乃非長久之計,於是開始著手設置假期活動服務員。
在成立之初,是以當時之青年登山會為主幹,加上一批對航海,攝影有專長,尤其是熱心於青年活動的伙伴開始,年齡約在二十至四十歲之間,往後一年招收一期。當時的訓練地點在台北學苑及中南部各高山(合歡山、雪山....),由劉增善先生負責山訓方面,錢運智先生負責海訓,而當時參加訓練的伙伴,其所用於訓練的花費,完全是自費,因為他們對這些訓練充滿輿趣且內心具有高度的服務熱忱。在前幾期中,成員多是由學長推薦,或是由活動中表現優良的學員予以吸收,來參加講習、訓練,每期人數約在三十至四十人左右。從第六期開始,為了純化素質,甄選的對象有了改變,改由救國團中國青年服務社發函至北區各大專院校,邀請各校團務指導委員推薦優良青年參加訓練、研習活動。通常由各校先行校內甄選,再推派至校外參加服務社之研習活動和甄選。每年報名參加的伙伴,全北區大專院校約有一千餘人,而每期錄取較適合這團體的人數,約在六十至一百人左右,至今已產生了三十六期。
嚕啦啦創辦人劉增善先生已逝世,此篇文章由Lu30李致緯哥哥、照片由Lu20陳偉創哥哥提供 。

【訪問服務社第一任大哥李正元先生】

我們在嚕啦啦社會服務協會的年會上,訪問到中國青年服務社的第一任大哥李正元先生。他雖然年紀很大,但是說起嚕啦啦的歷史,熱情仍舊不減當年。他說,嚕啦啦即將邁入第三十七個年頭,這些嚕啦啦站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盡力,把自己的職責做好。體認嚕啦啦的精神,投入「青年服務青年」的行列。嚕啦啦的大門,永遠為全國青年而開。
曾經,在風雨裡和著汗水和淚滴,走過無歡的山頭,腳印嵌入無數人的記憶中。曾經,在淌血的內心深處,腦海中依稀聽到一聲聲親切的呼喚:「茶喲!」──那曾在山澗溪旁、荒野小徑的傳響。三十六個年頭,跨越了三分之一個世紀的嚕啦啦,經過前人的辛苦耕耘,胼手胝足,寫下了今日的成果。薪火相傳,要靠每一位夥伴的力量凝聚。也許,未來的路途更加艱難;也許,面對的是更複雜的環境。時代在變,環境在變;隨著時空的變化,要有相當的耐力去承受,要有明睿的智慧去洞察,要有開闊的胸襟去包容,要有永恆的毅力去突破。責任與榮譽,要用殷實的肩膀扛起;每一份由汗水和淚滴所經營出來的果實,要用一份虔敬的心去品嚐。
我們回家的路上,腦海中不斷的響著李正元先生對嚕啦啦的期望:「努力吧!只有不斷地努力,才能走好傳承的路。」當時在一旁聆聽的大哥哥、大姐姐們臉上堅定的眼神,至今仍縈繞我們的心中。

【訪問救國團劍潭青年活動中心副總幹事Lu4陳賢德】

我們在中國青年服務社與Lu4陳賢德先生開始第一次的訪談工作,從其他人口中,我們知道,最清楚嚕啦啦歷史的人,就是現任劍潭青年活動中心副總幹事的陳伯伯了。
首先,我們先請陳伯伯唱一首校園民歌─蘭花草,因為 「萍聚」、「蘭花草」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作家張大春、歌手張善為,和到處聽到的「愛的鼓勵」鼓掌,均來自同一個源頭──嚕啦啦。
陳伯伯認為,「嚕啦啦」這個救國團中國青年服務社服務員,幾乎已成救國團營隊的同義詞;現在多少三、四十歲的人,都曾經在戰鬥營裡、拓荒隊裡,對「大哥哥」、「大姊姊」的多才多藝和康輔笑話,佩服得五體投地。陳伯伯驕傲地說:「嚕啦啦是台灣的自創品牌。」
救國團在民國五十七年受政府委託辦理旅遊登山人才培訓,隔年產生「嚕一」學員,至今年第36屆,「徒子徒孫」已近三千多人,有些甚至一家子都是嚕啦啦。陳伯伯回憶,當時大家最愛唱童子軍的「國際友誼歌」,也就是「嚕啦啦、嚕啦啦、嚕啦嚕啦嘿…」,嚕啦啦之名由此而來。
嚕啦啦上山下海,始終沒有脫離旅遊。一手設計轟動多年的「曲冰拓荒活動隊」的陳伯伯瞇起眼睛回憶起當年有人參加七、八次的盛況,那時的嚕啦啦,要有在山裡過原始生活的本領。
陳伯伯說起,嚕啦啦的精神接近西點軍校,要培養領導人才,強調榮譽、有學長制、有自己人一眼就識的學號,每屆平均從四百人中甄選一百人,學業當掉就別來服務。近年人數略減,但「徒子徒孫」卻增加,也就是各大專院校都有嚕啦啦社團,由救國團系統的嚕啦啦帶領,例如文化大學的嚕啦啦叫「華嚕」、海外有「海嚕」、澳洲有「澳嚕」。「怎麼嚕都可以,只要肯吃苦。」他說:「我們都是嚕啦啦。」

【訪問服務社現任大哥Lu30李致緯】

如果我們看得到更深更遠,我們就不會迷惑;如果我們能夠更明白更了解,我們就不會徬徨,不會失望。內心一直有股殷切的期盼二十年後、三十年後……那份橘彩依舊。」現任大哥李致緯哥哥滿懷壯志的對新期的嚕啦啦說。
致緯哥哥說,嚕啦啦從民國五十八年創立迄今,跨越了三十六個年頭,其中先後接辦了不少的營隊;為求後期學弟妹能了解,也為了留下一份記錄,因而將嚕啦啦曾接辦過的營隊加以整理。希望能將學長姐的精華,傳承給未來的學弟妹們。
他自豪的說, 嚕啦啦即使散居各行各業,在九二一地震、大園和澎湖空難發生時,都不約而同前往救難。任何的嚕啦啦有任何事情,一定一呼百應;即使平時不相識,只要亮出嚕啦啦的名號,一定出錢出力,這就是嚕啦啦的精神,也是他一直想傳遞給新期嚕啦啦的精神。
我們在服務社裡看到小期嚕啦啦畢恭畢敬的稱呼致緯哥哥「大哥」,心裡覺得,這聲大哥,壓在致緯哥哥身上,壓力一定不輕吧!

台北市大直高中天真少年隊製作 連絡信箱:michelle_lee@tp.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