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蜻蜓及豆娘總表

蜻蜓及豆娘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蜻蛉目中的不均翅亞目及均翅亞目。全世界的蜻蜓及豆娘約有5000種。台灣目前已知有豆娘9科約37種,蜻蜓5科約106種。

蜻蜓及豆娘的生活史包括卵期、稚蟲期及成蟲期,但沒有蛹期,屬於「不完全變態」。

蜻蜓屬於不均翅亞目

豆娘屬於均翅亞目

種類

勾蜓、春蜓、晏蜓、弓蜓、蜻蜓科等5個科。

珈蟌、幽蟌、鼓蟌、絲蟌、洵蟌、蹣蟌、琵蟌、樸蟌、細蟌科等9個科。

稚蟲

共同特徵

稚蟲期依種類及季節而不同,從1個月到數年,約經8~16次蛻皮後,羽化為成蟲。

台灣大部分種類在夏季羽化,少部分在春末或秋初。從殼裂到羽化完成約需1~2小時。

頭部的主要器官有觸角、複眼、下唇捕食工具。 胸部的主要器官有三對腳及在水蠆後期接近成熟階段才長出的二對翅芽。

差異

腹部有3個肛門刺,呼吸器官是「直腸鰓」

腹部末端有2~3個「尾鰓」做為呼吸器官

成蟲

共同特徵

1.    頭部可以不同角度隨意轉動,主要器官為一對由成千上萬個小眼組成的複眼。另有三個單眼、一對觸角及一對發達強壯的大顎是咬食獵物的重要工具。

2.    胸部可分為前胸、中胸及後胸,主要器官為三對腳及二對翅膀。翅膀大部分透明,少數有色彩,而前後翅端部的前緣各有一個翅痣,翅脈則是重要的分類依據。

3.    腹部可分為十節,腹節的大小、形狀、顏色隨種類而不同。雄蟲腹部第2節有一開口,內有交尾器、儲精囊等雄性生殖器官;而第9節有另一開口為生殖孔,是精子產出之處;第l0節末端有一對肛附器,在連結或交配時可用來夾住雌蟲。雌蟲腹部只在第9節有一開口為生殖孔,是產卵及交配之處;第10節末端亦有一對肛附器,但是較不發達,有時僅留存痕跡。

差異

翅膀基部不呈柄狀,後翅的基部較前翅寬大,前後翅脈也較不相似,兩複眼間的距離較近,體型大、中、小型都有,且比較粗壯,停棲時翅膀不會豎起而成不同角度張開,飛行能力較強。

大部分種類的翅膀基部為柄狀,前後翅的大小、形狀及翅脈非常相似,兩複眼間的距離較遠,體型中小型且腹部呈現均勻纖細,停棲時翅膀合併豎起(絲蟌科及蹣蟌科部分種類除外),飛行能力較差。

生殖行為

交配方式十分特殊,因雄蟲交配器官位於腹部第2節所致。包括傳精、連結、交配。

1.    傳精:成熟雄蟲在交配前,先將腹部向身體內部彎曲,將精子從第9節生殖孔傳送

         到第2節開口並儲存在儲精囊中,此後才會開始尋找雌蟲進行連結及交配。

2.    連結:當雄蟲發現雌蟲時,用腳將雌蟲頭部扣住,再彎起身體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

 夾住雌蟲前胸(頸部),後將腳放開,完成雄前雌後的連結動作。

3.    交配:完成連結後,如雌蟲願意,牠會將腹部彎起向前,並將第9節生殖孔與雄蟲

 第2節之交尾器相連結進行交配。大多形成美麗的心形圖案或不規則的橢圓

 形。交配時大多會停棲在植物枝葉或石頭上,但有些種類則習慣在空中飛翔

 交配,如高砂蜻蜓、薄翅蜻蜓、大華蜻蜓等。交配時間的長短會隨種類而不

 同,有些只交配數秒鐘,有些長達數十分鐘。

護妻行為

為確保自己的後代傳衍下去,當雌蟲產卵時,大部份雄蟲會連結著雌蟲或單獨在附近盤旋飛行,以保護雌蟲順利產卵的過程即稱為「護妻行為」,少部份無「護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