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霞海城隍廟

 

慈聖宮

  霞海城隍廟於一八九五年建立,規模雖不大,但香火鼎盛、信徒很多,一百多年來依然保持原貌,沒有擴建。

 

  慈聖宮建廟於中街、南街之界(今西寧南路和民生西路交界處),廟前正是郊商貿易對渡的碼頭,保護商船航海安全的意義十分明顯。

法主公廟

 

大稻埕教會

  法主宮廟位在南京西路344巷的巷底,建於清光緒十九年(西元1887年)該廟是大稻埕最重要的寺廟之一,是過去大稻埕茶商的信仰中心,供奉「法主公」。

 

  大稻埕教會在台灣近代建築中,誠屬罕見,獲古蹟界高度評價,列為本市第一百處古蹟。

李春生紀念教堂

  李春生紀念教堂坐落在貴德街44號,於西元1937年落成,為二樓紅磚結構,屬於巴洛克式風格的建築,造型奇特,外觀彷彿人的臉龐,入口為嘴,兩個牛眼窗為眼睛,突顯迪化街當時的人文風貌。

            

霞海城隍廟

簡介  

    霞海城隍廟規模雖不大,但香火鼎盛、信徒很多,一百多年來依然保持原貌,沒有擴建。因為城隍廟所在地是中國風水上的「雞母穴」,假如輕易翻動,就會破壞巢穴,使地方不安,所以信徒不敢隨易翻修。

    進到廟裡,可以看到很多神像呈階梯狀由上往下排列。在正龕中,供奉的就是城隍爺。在古代,「城」是城市、「隍」是護城河,所以城隍爺是護城河內的城方守護神,掌管人間的善惡功過、陰間的鬼魂行蹤,可以讓信徒心存善念,不敢做壞事。

    農曆五月十三日(1998.6.71999.6.26)是城隍爺聖誕,當天信徒會舉行各種迎神賽會,來酬謝城隍爺的庇佑,是台北市內最熱鬧的廟會活動。

過去

    在西元一八五三年,艋舺移民發生激烈群架,同安縣人失敗,就在火焰中搶出霞海城隍爺金身,退到大稻埕,在一八九五年建立霞海城隍廟,並以此廟為大稻埕的信仰中心。

 

 

慈聖宮

簡介

    金碧輝煌的慈聖宮為大稻埕三大廟之一,面積之廣則為稻江廟宇之冠。西元1910年,因日本人實施市區改正,欲焚毀廟宇,大稻埕人遂集資遷建於延平北路址,至今香火鼎盛,為大稻埕早期做為商港和郊商聚集中心的明證。

過去

    同治5年(西元1866年),建廟於中街、南街之界(今西寧南路和民生西路交界處),廟前正是郊商貿易對渡的碼頭,保護商船航海安全的意義十分明顯。
   

 

法主公廟

簡介  

    法主宮廟位在南京西路344巷的巷底,建於清光緒十九年(西元1887年)該廟是大稻埕最重要的寺廟之一,是過去大稻埕茶商的信仰中心,供奉「法主公」。

    法主公是福建永春、安溪一帶的鄉土神明,神像身上有蛇盤繞,相傳是宋時的張姓三兄弟,因為曾為地方制伏蛇妖,死後鄉民感念恩德而尊稱為「法主公」,建廟奉祀。

過去

    光緒19年(西元1893年),由安溪茶商陳基愈從原鄉奉來,大稻埕茶商獻地建廟,相傳信徒來此祈求生意興隆、疾病痊癒特別靈驗,因此法主宮逐漸成為大稻埕茶商信仰的中心。

 

 

 

大稻埕教會

簡介  

   大稻埕教會建造的當時民風保守,禮拜堂男女分坐,並各由左、右入口進出,種種特徵事蹟,見證了十九世紀末迄廿世紀初年,台北地區基督教發展過程。古蹟建築樣式雖模仿西方教堂圖樣建造,但立面洗石子裝飾,仍然呈現出台灣傳統圖案,融會中西風格,建築尺度莊重可親,有其自創特色,在台灣近代建築中,誠屬罕見,獲古蹟界高度評價,列為本市第一百處古蹟。惟在指定過程遭人趁夜毀損部分立面,殊為可惜。

過去

    教堂坐落於大稻埕老市區,主體建築樣式據悉為李春生參考福建廈門一帶,西方傳教士所建之教堂,以玆宏揚教義,氣質典雅。完工年代與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同年,以加強磚造為主結構,採質地優良的大正初年清水紅磚砌成,施工品質優良,立面佐以中西特色之藝術裝飾。

 

 

 

李春生紀念教堂

簡介  

   李春生紀念教堂坐落在貴德街44號,於西元1937年落成,為二樓紅磚結構,屬於巴洛克式風格的建築,造型奇特,外觀彷彿人的臉龐,入口為嘴,兩個牛眼窗為眼睛,突顯迪化街當時的人文風貌。本來大陸移民的宗教信仰屬於佛、道教,但是受到李春生的影響,天主教已進入大稻埕這個移民商區。李春生紀念教堂是李春生對大稻埕的影響可見之遺跡。

過去

    李春生很聰明,也很上進,所以他的語文能力很好。後來擔任怡和洋行的總經理,派在臺灣。李春生因為是基督徒,跟孫中山先生的關係很好,他的後代子孫都做醫生。他熱心教會,也熱心大稻程一帶的繁榮。後來,日據時期把滿清政府的這一塊土地買下來做李春生紀念教堂,這塊土地原來是劉銘傳時代的電報總局,後來被改成禮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