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祥

是誰推動了亞泥的綠化是他黃瑞祥博士,同時他也是個「牛樟博士」,在牛樟被砍得不見蹤影時是他復育了牛樟 ,心中靠著「搶救牛樟這個快要滅絕的物種,再不做就來不及了」的一份信念驅使。當他得知

台灣最著名的阿里山神木被放倒時,十分感動「在林務的傳統裡,一棵大樹被放倒,旁邊一定要種新的樹,那嘉義林區管理處,在現場種了一棵紅檜,另一棵就是牛樟。」

 

一九八七年他從夏威夷回來,在台北林業試驗所擔任副研究員,作台灣原生植物的復育工作,持續的為生態保護付出,而今我們所看到原本青翠的山脈成了癩痢頭似的山,後來又變成亞泥鳳凰林的綠色隧道,也是他與一夥人的用心成果

 

  亞泥花蓮場的何副廠長說:「初步大家都沒概念,總覺得採礦就是了。種了一些樹,卻沒有系統。」直到七十九年,邀請了當時林業試驗所的副研究員,也是現任亞泥花蓮廠管理處經理的黃瑞祥博士之後,廠方對於礦場的生態維護才有了更確切的觀念與作法。」

 

 

  亞泥強調的是礦區的「植生復舊」。也就是在調查過去被破壞的生態,並盡力使其恢復原貌。黃經理說:「綠化,並非綠色化,最重要的是要恢復它的原生環境。當時便從兩方面著手。植物的調查找了陳玉峰博士,篩選原生植物,進行繁殖、培育、健化及出栽等生態綠化工作先改善灌溉及

施肥的方法,以提供植物良好的生長環境。其中篩選了草本、藤本及木本植物。因其特質,或許三、五百年後就消失不見了,所以亞泥選擇穩定植物社會。

 

黃瑞祥博士的作法是有遠見的,提出了「過程比結果還重要。我們不能現在就去種大樹,而是要種小苗。過程中提供小苗需要的環境,強調滿意原則;而非追求表面完美,馬上就要看到效果。」也就是達爾文提出的『物競天擇』,是『適者生存』,而非『最適者生存』。有別於過去某些單位「在陡坡部分噴綠漆或舖設綠色塑膠網,以為就是綠色化」隨便的敷衍應付。

 

黃經理說明:「首先,『盡其當然』,收集資料、培育苗木、改善土壤而『不惑於偶然;在乾旱期來臨之前,先灌溉苗木;等根長深了,自然也就不怕了。『順其自然』採擷多樣的物種。生物的歧異度高,萬一病蟲害來、颱風來,可能損害部分植物,但不可能摧毀全體。就好比成熟的社會,之所以穩定,是由於涵納多樣性的族群,並容許自由的言論;植物的社會亦然。』

 

最後亞泥在黃瑞祥博士手中有了新生命,當一名德國地質學博士Klein Herin,一見礦山,驚

訝地說:「真讓人無法想像,你們竟有辦法讓石壁也長樹!採掘石灰石製成水泥,設法讓大地的傷害減至最低,恢復原來的景觀,亞泥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另外,日本的石灰石協會,在參觀礦山的植生綠化後,成員們表情馬上變得嚴肅起來。日人事後向礦物局官員表示:「以前都是你們台灣人到日本來學習如何經營礦場,以後你們不用來,反倒是我們要派人來向你們學習。」亞泥抓住了生態「自組織化」。希望亞泥也能像加拿大溫哥華維多利亞島的布查花園,從原先開採石灰石礦的坑坑洞洞,到現今花木扶疏,成為著名的旅遊據點。

 

兩年前,公路局規劃拓寬台九線公路,一度要將亞泥鳳凰林移植或砍除,引起各界高度重視。亞泥堅持從自己出發,積極落實對土地的心意。何副廠長重申:「企業與地方的關係,原本就是共生共榮。亞泥熱誠邀請各界及同業前來參觀,或互做交流,同時很樂意協助有心者,共同為美化台灣而努力。

以上圖片由黃瑞祥本人提供,http://vm.nthu.edu.tw/np/be/people/1/p3.html清尉園【黃瑞祥專訪】網站下載(文/崔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