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戰役 (1949)
民國 38 年 10 月 24 日至 26 日,歷時56小時
影響:為國軍戡亂戰役由敗而勝之轉捩點。

寧頭戰役的來龍去脈及對後來兩岸關係的影響,許多書上都有詳細記載,對金門來說,古寧頭戰役的結束,也是金門與閩南各地這個原本形成的共同生活圈長期分割的開始,歷史不容有假設性的存在,它是讓所有人必須毫無條件去接受的事實。


古寧頭戰役國共雙方軍力對照表
共軍(第 28 軍)
第一梯隊(八千人)
第二梯隊(一萬一千人)
第 82 師第 244 團
第 84 師第 251 團
第 85 師第 253 團
第 82 師第 245 團
第 82 師第 246 團
第 87 師第 259 團
第 86 師第 256 團
國軍
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
第 22 兵團
(約二萬人)
司令官:李良榮
第 12 兵團
司令官:胡璉
守島
守島
守島
增援
第 25 軍
軍長:沈向奎
第 5 軍
軍長:李軍成
第 18 軍
(一萬多人)
軍長:高魁元
第 12 兵團第 19 軍
(一萬多人)
軍長:劉雲瀚
第 40 師
師長:范麟

第 45 師
師長:勞聲寰

第201師
師長:鄭果

第 166 師
師長:葉會西

第 200 師
師長:麻心全

第 11 師
師長:劉鼎漢

第 43 師
師長:鮑步超

第 118 師
師長:李樹蘭
第 13 師
師長:吳垂昆

第 14 師
師長:羅錫疇

第 18 師
師長:尹俊
參考資料:張火木 <金門古今戰史> 民85 稻田出版社
參考資料:田興柱 <金門戰役-古寧頭大捷> 民92 金門國家公園

九四九年十月,共軍部隊分別乘坐了各種船隻二百餘艘出兵攻打金門,原本計畫由金門北岸的中蘭至後沙間登陸,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地點是有理由的,這個地點是金門島中間最窄的部分,只要攻下這個區域,就可以將金門島中間切斷,使東、西半島不能相呼應,又可就近攻下太武山,取得制高點,如此就可以很容易的拿下金門。

料十月二十四日當晚啟航後,駕船的船伕,有的來自福州、泉州,他們對金門海域不熟,加上十月間強勁的東北季風的影響,使得船在海上行使,方向不容易掌握,強勁的風將共軍的船向西吹,颳向嚨口、安岐至古寧頭一帶的海岸,等到天明船靠岸時,才發現登陸點與原計畫有出入,且船團已被散,無法很快集結,但此時箭在弦上,後退不得,只好強行登陸,將原本打散的軍隊且戰且集結,使這次戰役打得極不順遂,終於吞下失敗的後果。

嚨口到古寧頭北面的海灘,這一帶是地勢平緩、少曲折的砂岸,海岸外有從東北岸官澳、西園、洋山、中蘭、瓊林、後沙延續而來的蠔坪,平緩的沙灘,礁石少,是容易登陸的地勢。如今海岸上早已不見任何當年所留下的遺蹟,只有後來幾十年內,島上守軍為了鞏固防線,在灘外遍插層層的軌條、一座座已將破損的碉堡、重要通道路口的管制哨,雷區內由於長期罕無人跡而雜草叢生,以及重要據點四周的壕溝。

岸上已經沒有管制,「軍事重地,禁止攝影」的牌子早已不見,白天,站在海岸邊可看見對面大嶝島上,一棟棟樓房密佈,間有幾棟高樓聳立,戰爭的氣氛早已抹淨,只有當傍晚時分,一抹夕陽把海面染得通紅的場景,或許可以令人聯想到一幅幅戰爭的畫面;或者是更深人靜時,一波波海浪拍打岸邊的濤聲,或許會讓人感染到一點冷峻肅殺、如臨戰場的氣氛。

軍於二十五日凌晨登陸後,其主力集結於古寧頭南山、北山、林厝地區進而佔領安岐、西埔頭,這時由於守軍誓死固守著盤山、西山、觀音山、湖尾、湖南高地一帶之第二道防線,使共軍無法再推進,後來由於國軍的統一指揮,密切配合,於中午時分終於把西浦頭攻下,共軍有二百餘人被浮虜,其餘向林厝撤退。

於海、空軍支援作戰,陸軍也一面進擊,一面破壤共軍停留在海灘的船隻,使戰事進行到了二十六日已逐漸接近尾聲。

南高地位於安岐東郊,是由頂堡往古寧頭方向的必經之地,從高地下坡就是安岐,在現今金寧國中小的右側,向左前方即達位於海邊(今慈湖)的西浦頭。此處並非第一線陣地,如果和金門島上許多地方相較之下,其地勢並沒有特別突出之處,在過後的數十年內,此地都有重兵把守,且立著一塊箭形碑標,上書「湖南高地」,除了其地位特殊外,主要是古寧頭戰役時,這裡是十八軍軍長高魁元的前進指揮所,拿下安岐、西浦頭,進而扭轉了這次戰役的態勢。在這處高地上,還立著一方碑石,上刻「古寧頭戰役第十八軍前進指揮所」,石碑後面有一幅浮雕,內容正是當時第十八軍軍長高魁元親臨戰場,左手持望遠鏡、右手指著前方,指揮作戰的神態。

寧頭,又有古龍頭、佳里頭等名稱,位於金門島西北面,原是一個突出的小半島,北、西、南三面環海,只有東南面和安岐接攘,包括南山、北山和林厝三個聚落。東面隔著金門北部海面和金沙鎮所屬的幾個聚落隔海岸相望,北面對岸是大嶝島,西面可望廈門島,西南面是烈嶼,南岸則是原本的小內海、如今已築堤圍海而成的慈湖。

樓位於北山的東北邊郊,正當由北海岸進入北山聚落的入口,到了這裡,後方可與海岸相呼應,往前可通雙鯉湖到達南山,左轉經林厝可前進安岐,當年金門島上林木稀少,視線良好,這個位置不但地勢高,而且洋樓也比其他古式民房更高一些,所以是很好的制高點,佔領洋樓,就可控制附近大片區域。

在所保留的這一棟北山洋樓,正是當時共軍登陸佔領了古寧頭、進逼安岐之際,所設的臨時前進指揮所,也是戰事接近尾聲時,國、共兩軍爭奪的一處據點。石條堆起的屋基、紅磚塊砌的牆體,外牆面的水泥,都是原本洋樓的建材,而牆上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彈孔,以及傾頹了大半的屋頂,都可以看出當時雙方軍隊為了爭奪這處基點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古寧頭戰役結束半個多世紀以後,金門島上唯一所留下的一處戰役遺蹟。

軍在發動金門戰役,先前已有周嚴的計畫,例如:計算潮水、利用帆船、深夜奇襲、搶灘登陸等,但是由於先前共軍與國軍的交戰之中,共軍壓倒性的獲勝,使得共軍在這一次的戰役之中輕敵了。加上當時東北季風強大,使得登陸地點與共軍先前計畫的有所出入,造成登陸後,敵情不明,軍隊建置混亂,致使不能發揮應有的戰力,也不能有組織的作戰,因此戰役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