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障礙定義出處
 

定義


程度特徵結論

  每一個兒童都可能因為遺傳或環境或在產前、產後或生產的時候受到某種或某些異常狀況的影響,造成兒童在資質和能力表現上有高低的差異。以學習速度來說,有些兒童學習的速度比其他同年齡的兒童快,有些兒童學習則比同年齡的兒童要慢。「智能障礙」兒童就是屬於後者的一群兒童,他們學習的能力比較弱,而且適應社會也有問題。正因為智能障礙兒童在學校學習或社會適應上可能面臨很大的困難,所以我國特殊教育及殘障福利的服務對象包括了這類兒童在內。

簡單地說,「智能障礙」有兩個重要的因素:
(1)兒童的智力與同年齡的同伴相比較,很明顯比同伴還弱。
(2)兒童在學校及生活適應上有困難。

程度

輕度智能障礙兒童

   智商大約在50至70之間。
   他們約占智能不足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
   其中不少是因為社會文化刺激不足的環境因素所造成的。
   由於他們的問題主要涉及讀寫算等基本學科的學習和人際溝通,所以往往在入學以後,問題才顯現出來。
   在特殊教育的協助之下,輕度智能不足兒童可以獲得良好的社會與職業適應,自立維生應該不成問題。

中度智能不足兒童
   
   智商大約在35至50之間。

重度智能不足兒童

   智商約在20至35之間。
   中度及重度兒童的人數共約占智能不足人口的百分之十。
   他們接受特殊教育或醫療復健的服務之後,多半可以獲得基本的生活和與人相處的技能。

極重度智能不足兒童

    智商大約在20以下。
   人數約占智能不足人口的百分之三。
    學習能力極為有限,食衣住行可能終生需要依賴他人的協助。

特徵

生理和動作

   智能不足兒童的身體和動作的發展,愈是重度智能障礙者,與一般兒童的比較可能更明顯差別。

     生理方面
   與同年齡的兒童相較,智能障礙兒童的身高、體重及骨骼的發展較差,而且發展速率也慢,且成熟較晚。

     動作發展方面
   最弱的可能是視動控制、平衡感、上肢協調,速度與靈巧,例如我們常聽到嬰兒五、六個月大會翻身,「七坐八爬九長牙」,或者到一歲左右就學會走路,他們可能需要更晚的時間才學會。尤其是中樞神經受損之中重度智能不足兒童,他的動作協調、步態及精細動作技能,更常出現問題。在一歲左右還不會用手指捏起東西,到小學仍不會用剪刀剪東西,或者走路經常跌倒,不會單腳站立、單腳跳或雙腳交換跳等。動作協調能力差使其無法自己使用湯匙或筷子吃飯,而影響其生活自理能力。

認知與學習

  智能障礙兒童其思考及訊息處理的特徵,分別說明如下:
     
     學習材料方面

      組織與分類有困難
  例如:他們不易將椅子、桌子、沙發合起來叫做「傢俱」,把蘋果、梨子和桃子歸類「水果」。

      比較兩種東西有什麼相同也有困難
  例如火車和汽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在教導智能障礙兒童時
  應注意所用的材料應該是他們比較熟悉的,或是與他們較有關聯的;在給他們資料之前應先將資料組織成教有意義的形式。
    
     在記憶力方面

      看到的東西很快就忘記
  也較容易傾向用「復誦」來幫助記憶。這是由於他們在記憶的表現短期記憶比長期記憶差。

      學習的事物反覆
  一但經過不斷地練習變成長期記憶就比較不容易忘記。

      指導智能障礙兒童學習時
  宜將有組織的材料進一步轉成一個個有意義的單元,多利用增強,多做反覆練習,且鼓勵兒童多運用反覆練習的方式。
    
     注意力方面

      需花較多時間
   智能障礙兒童需要經過較多的時間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與問題的解決有關的線索上。

      教導智能障礙兒童時
         1. 要注意所提供的刺激不要過於繁雜。
         2. 指導兒童注意有關的部份。
         3. 將足以使兒童分心的其他無關刺激移開。
         4. 當兒童將注意集中在所設定的目標時應給予獎勵。

   解決問題方面

      不會舉一反三
   他們不易有舉一反三的能力,較不會用過去的經驗來解決目前的問題。

      教導智能障礙兒童時
        1. 要提供有意義的學習內容。
        2. 要從簡單容易學的開始,再漸加入比較困難的。
        3. 如果要做情境的遷移,應對學生說明不同情境的共同特徵。

  一般而言,輕度與中度智能障礙兒童最明顯的特質是他們認知能力的較弱,而影響學業成就,尤其是和語文有關的科目,若能了解他們的思考及訊息處理的情形,則更能增加他們學習的有效性。

語言溝通

  智能障礙兒童因為智力發展遲滯,對於複雜的語言學習過程受到很多的限制。

       有的從小就發生說話器官的運動機能障礙,或者未能如期成熟,所以從嬰兒期就不會好好地應用吃東西的器官(唇、舌、下巴、口蓋等),常出現不會吸奶、飲食困難等情形,或者比一般兒童更容易被水或食物嗆到、坐著時嘴巴常張開舌頭外突、吃過東西後常不自覺臉上還殘留食物。

       這些器官運動發展緩慢,也失去練習和相互協調的機會,而影響了他在說話時發音困難或錯誤的現象。例如有些兒童會把「飛機」說成「ㄟㄧ」、「糖果」說成「ㄉㄤㄍㄡ」、「褲子」說成「兔子」、「老師」說成「喇屋」或「老書」、「吃飯」說成「出換」、「喝水」說成「ㄜ鬼」、「小星星亮晶晶」唸成「腳雞雞辣雞雞」。

       此外,有些兒童還會出現說話音量太大或太小的問題、以及有一些聲音沙啞、聲調錯誤與說話速度過快(迅吃)與過慢(口吃)等現象。

       另外,有些兒童從小缺乏用聲音與母親遊戲的經驗,不容易發展出說話的意圖,對別人說的話和聲音沒有興趣模仿,迴避父母與家人的眼神,喜歡用手勢和動作來表達需要,例如他想要喝可樂,他就拉著媽媽的手去打開冰箱,然後指著他想要的東西。但是如果媽媽不了解就問他:「你要果汁嗎?」如果不是,又繼續問「你要牛奶嗎?」,有些兒童不耐煩,可能就開始吵鬧了。

       有些兒童對父母所說的故事沒興趣,也不會和父母一起閱讀:
     在行為上表現出非常安靜、被動,很少主動與人交談。

     到十四個月大時還不能說出相同的話,有些停留在「鸚鵡式語言」的時間較長,而阻礙他瞭解聲音所具有意義。

     到了四、五歲還不會有意義的叫「爸爸」或「媽媽」。這些都會影響到他們的語言發展,所以他們玩布偶時較少對布偶說話,遇到挫折時也無法表達,爸爸媽媽要問一大堆的問題之後才能知到發生什麼事,也可能問不出個所以然。

     在看完電視或電影之後,也無法敘述故事的部份內容,也無法重述聽過很多遍而且很熟悉的故事。可能這些表現和智能障礙的程度有關,智力愈低的智能障礙兒童,語言溝通的問題愈嚴重。

  綜合上述,智能障礙兒童在語言溝通的表現除了發音不清楚、不準確或有錯誤的情形外,在語言理解方面理解力比較差,常用的語彙比較少,說的語句比較短,比較少說出抽象內容的語句,或比較不會配合情境適切地表達等情形,因此他們在語言的質與量上都比同年齡的一般兒童差。

情緒問題、自我照顧和社會適應能力
  
  因為智能障礙兒童的學習能力欠佳,使智能障礙兒童因為遭遇過多的失敗經驗,在便對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或工作情境的時候,長長會表現出缺乏自信、追求成功的動機低,往往還沒嘗試就退縮或過份依賴別人的協助,其常表現特徵如下:
    
     對於事情的發生或結果(無論是好的或壞的),都認為是外界的力量所造成的,如命運、機會或其他人等。

     預期失敗的心理,因為失敗經驗的累積造成其對目標抱持低落的的情緒,也不願朝目標努力,以避開失敗,所以失敗就成真。

     仰求外助的傾向,為了避免失敗,在解決問題時就傾向於尋求他人的暗示指導,所以比較容易模仿別人的行為,而不是依靠自己來解決問題。

結論

  由於智能障礙兒童在動作協調、認知與學習以及溝通能力的問題,使他們在自我照顧和社會適應也產生困難,智能愈低下的困難愈明顯。例如他可能無法自己進食,不會自己穿衣服,處理自己的清潔衛生有困難,沒有時間概念,不會使用金錢去購物,也不知如何保管金錢,不會自己搭公車上學,自我照顧能力薄弱。因為理解能力較差,在團體遊戲時不易了解遊戲規則,不能有效地和人溝通,也可能因此產生行為問題。

出處

引自~書名:智能障礙學生輔導手冊 主編: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