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楊海塗先生94年2月27日星期日
楊:胡焯猷的資料如果可以找的到的話,可以探究一下凌雲寺的所屬的地,是不是都由胡焯猷所捐獻,五股志裡提到胡焯猷獻觀音山山林與凌雲寺,胡林隆號本就是觀音山下的大地主,範圍究竟有多大,並不確定。所以觀音山、凌雲寺的開發是蠻值得探討的。
另外關於凌雲寺、凌雲禪寺的問題,我們一直在考究,到底凌雲禪寺蓋的時候,凌雲寺在不在,根據老一輩的說法是在。
問:凌雲寺目前的樣子,是在凌雲禪寺之後才蓋的?
楊:沒錯,不過之前的舊殿,在現在公車總站停車場的下面,後來往上蓋了,所以目前來說,凌雲寺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謝建賢建的,還好是因為有石碑,他的墳墓也在這裡,不然凌雲寺的年代這麼久了,他創建時沒多久就倒了,那一年倒的不知道。後來就把主祀神寄放在西雲寺,直到1815年重建,1816年才把主祀神迎回來,所以中間那一段時間都是空白的。
第二階段是楊梅在1815重建後,也曾經翻修,後來在清末(約1895年)劉銘傳撫台時將凌雲寺燒毀。
第三階段是林知義在1927年又重建,1933年完成,所以從日據前一直到1927年,廟在哪裡?不知道。
問:楞嚴閣是覺淨在大正十五年建的,但那時覺淨已經擔任西雲寺的住持,那楞嚴閣是以凌雲禪寺的名義還是西雲寺的名義蓋?
楊:有耆老說開山院、楞嚴閣其實都不是凌雲禪寺蓋的,是某某人捐蓋的,後來凌雲禪寺接收,再立他們的碑。
但一般來說,腹地就在凌雲禪寺旁,所以應該是凌雲禪寺蓋的。
問:那時西雲寺應該是附屬在凌雲禪寺之下的。
楊:凌雲禪寺是日據時期的四大佛教勝地之一,本圓的弟子覺淨後來又擔任西雲寺的住持,所以西雲寺在當時是附屬在凌雲禪寺之下的。
本圓有兩個弟子,一個是覺淨,是比較有記載的。另一個據說在獅頭山,我曾經去過,問當地人有那一座廟的歷史超過百年,結果每一座廟的歷史都超過,所以也不知道是那一間。
你們資料中有關凌雲寺的部份,如果是參考我們的網站做的,那就有錯誤了。
問:你們的網站上寫著凌雲寺的馬背一邊是水行、一邊是土行,兩邊不對稱是一大建築特色,可是我們看了很久,也沒看到土行的馬背。
楊:就是這裡錯了,左護龍前面的馬背應該是火行,後面是水行,是前後不對稱,不是左右不對稱。
問:會不會是以前舊建築的右護龍有土行馬背呢?
楊:不是,現在右護龍是新建的,樣子很醜,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問:一般來說,廟宇的建築都是左右、前後對稱的嗎?
楊:對,後來我們進一步去探討,一般蓋廟時,它都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蓋,北屬水、南屬火、東屬木、西屬金、中則屬土。
問:凌雲寺前馬背是屬火,那它就是面向南方囉!
楊:其實我們會寫凌雲寺建築的一大特色是馬背不對稱,是依照五股原鄉寫的,現在看起來,其實它是很自然的配置,北方是水、南方是火,它是照五行去排的。也有一種說法是看住持、建廟人的生辰八字。
問:石觀音是日本各佛寺捐贈的嗎?
楊:也不一定,在石觀音的底座,刻有發願捐刻的日本人姓名,所以應該是日本信眾捐的。
問:這樣的信仰巡禮為什麼都沒有在史書,如五股志,在裡面記載?
楊:的確都沒有,這是一個蠻值得探討的問題,在基隆靈泉寺也有這樣的石觀音,也是西國這一區的。
問:開山院在大正十四年建置,石佛古道的紀念碑立於大正十五年,當時覺淨大師在西雲寺當住持,有沒有可能是因為開山院已經蓋好,而覺淨又在西雲寺,於是設立一條朝聖路線從西雲寺到開山院。
另外會不會也因為當時來的日僧是從日本關西地區來的。
楊:可能是有關係,因為當時凌雲禪寺加入臨濟宗,丸井圭次郎也是臨濟宗的,當時日本在台有兩大宗派,一個是曹洞宗,一個是臨濟宗。當時靈泉寺加入曹洞宗,所以凌雲禪寺這裡自然而然就加入臨濟宗
問:有沒有可能臨濟宗大部分是分布在關西一帶?
楊:有可能是跟丸井圭次郎他們有關係,還有長谷慈圓也是。假設他們倆人之ㄧ有一個是從關西地區來的,那就可能是這個原因,不過很奇怪的是,靈泉寺是屬於曹洞宗的,可是它的石觀音卻也是西國的。
問:凌雲寺在翻修重建時,右側護龍有照原來的模樣去修嗎?為什麼跟左側護龍不同?
楊:凌雲寺在我小時後,大概十歲左右,常在那裡玩,那時就已經都荒廢了,沒有屋頂。
問:如果以前是左右護龍一樣的,為什麼不照著還在的左護龍來修建呢?
楊:現在凌雲寺整個在翻修,正殿中間有一些木雕,目前所有的屋頂都蛀掉了,要換新,只有保留正殿中間窗花那裡。
那個部份當初李乾朗教授一直在說這個要保留,現在是有保留,本來是希望不要重新粉刷,洗一洗就好,志工也覺得應該保留原樣,別人來參觀時,才有東西介紹給別人知道。
現在我有點擋不住了,現在所有的都是新的,屋頂要做很多的吊筒、裝飾,統統是新的,以前兩側是祖師公,中間是主神、土地公,現在兩邊都要作神龕,還有一個問題是全部都要換新,保留中間這個舊的。可是老一輩的說,這全部都是新的,新舊有那幾個人看的懂,意思是舊的可以保留,但是要重新彩繪,但是統統變成新的後,就沒什麼意思了。
一間廟究竟能保存到什麼程度,跟當初大家有沒有這種觀念有關,我們是有這個概念,可是不知道要怎麼去說服他們。他們甚至認為幾十年後,一樣會變成古蹟。中間部分如果原樣保留下來的話,我們導覽時也可以解說比較新舊的不同。
當時藝術學院的學生來看這個大門時,都說這是大師畫的,我才知道,大師已經過世了,但是他們都主張不要拆掉。目前正殿在整修,弄好後,就是換左護龍了,到時會變成什麼樣不知道。
楊:謝建賢創建凌雲寺,後來楊梅重建,碑文上寫楊梅訓導,訓導是清朝的一個官名,跟教育有關。楊梅是退休的,所以上面寫原任訓導,楊梅其實跟我們家是有關的,我們這邊幾乎都姓楊,包括主委。
林知義是在1926年才重蓋凌雲寺的,但他參與凌雲禪寺是在1909年,且是林知義同意將凌雲寺後方三百步外的土地捐給凌雲禪寺建寺的。所以假設蓋凌雲禪寺時,凌雲寺不在,但照道理說林知義是管理人才有權力捐地,因此凌雲寺是應該在的。
林知義是凌雲寺最早的管理人,再來是陳養源、陳盛藩、許桃杭、李水木、楊土城,因後來管理章程都不見了,凌雲寺就形同私廟。正式開始籌備時,楊福來、高福到都在籌備期,正式第一屆主任委員是黃上銘,目前第二屆是楊尊德,以前是財團法人,現在是管理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