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民國 60 年代,中和地區大量移民進入,一是因經濟因素而移入的中南部移民;另一群是緬甸、雲南和韓國等地區飄洋過海的華僑。以緬僑來說,他們移民台灣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緬甸的政局不穩定,而且兩次的排華暴動( 1964 、 1967 年)使得緬僑大量離鄉遠赴台灣討生活。沒有資本的他們,大多從低成本的飲食業做起,養家糊口,就這樣在 華新街上發展了起來。
 
↑好好吃的緬甸小吃-魚湯麵 ( 攝於 93.7.8)
大排長龍的緬甸小吃店,足見南洋風味的飲食有不少的愛好者- 包含徐 老師在內(攝於 93. 12. 12)
   
↑ 華新街上的遊客「大多是緬僑」(攝於 93. 12. 12)
華新街上的飲食店 ( 攝於 93.12.12)
 
早期:移民與常民文化融合問題之探討
 
 

早期來台的緬甸華人多數是因為 60 年代緬甸政局 不穩 , 而且 1964 、 1967 年兩次的排華暴動 ,使得緬僑決心離開緬甸舉家回到「祖國」台灣發展;少數是保送來到台灣繼續唸書升學的緬甸僑生,他們絕大多數是一個人來台而在此地落地定居,隨後再以「依親」的方式,將還留在緬甸的親人申請來台。

 
華新街上的飲食店 ( 攝於 93.12.12)
緬甸華僑(攝於 93.7.2 )
 

緬甸華僑移民來台之後,在中和華新街附近,是一個最大聚集地區;另外士林、桃園、中壢等地只有少數緬華的聚集。多數人認為這幾十年來,到台灣的緬華移民人數,應在四萬到五萬人之間,而中和一帶就有三萬人上下。但是,官方還未出現正式的統計資料。

 
↑ 訪問老緬僑-緬僑協會蘇良音理事長
( 攝於 93.12.12)
不住在華新街的緬僑接受耀輝的問卷調查
( 攝於 93.7.23)
 
 

絕大部分的人認為:緬甸移民們喜歡居住在中和地區,是因為:

(1)早期緬甸移民大多聚居在此。初到台灣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選擇居住中和,親朋好友就在附近,彼此間聯絡方便、有個照應。

(2)中和地處,無論住屋或日常消費的價格都比附近城市便宜,同時又可享有都會的便利。

(3)中和附近工廠(如:電子公司較多),使得緬僑找到工作的機會相對提高許多。

(4)由於來自於緬甸的華人早先已居住在此地,許多應因社群內部的需要而開設的商店,皆可滿足在台緬華移民在生活上大部分的需求及飲食。

 
↑ 生活方便的中和市 ( 攝於 93.12.12)
位於中和市的微星科技 ( 攝於 93.12.12)
 

緬華移民來到台灣,最常稱呼自己為 (myanmapyipyan) ,或是 (myanmapyan) ,字面上的意思即是「從緬甸回來的」,他們也會稱自己是旅緬甸歸僑、緬甸歸僑、或緬甸華僑。無論是「旅」還是「歸」,皆隱含有視緬甸為客居地,相對的,台灣才是真正「祖國」的涵意,顯然是緬華移民對於自我界定的具體表現。另一方面,緬華移民對於「台灣人」的稱呼,正式的稱名為 (htainwaniumyou ) ,或是 (dikalumyou ) 。

 
【中和地區緬華移民的組成】
 

身份

認同、融合

沒感覺

當作外國人

衝突

當地緬僑

48

26

12

4

59.26 ﹪

28.89 ﹪

13.33 ﹪

4.44 ﹪

當地居民

78

50

9

2

57 ﹪

36 ﹪

6 ﹪

1 ﹪

 
 
正面看法
大多數的台灣人對於緬甸華僑的正面看法是 很容易相處 、 心地善良 、 熱情 。相較之下,絕大部分的人認為 在緬甸的中國人 工作很勤快 、 都很會賺錢、華人肯吃苦很勤儉、再累再辛苦的事只要有錢可賺,照樣有人願意做 。
 
負面看法

(1)台灣是緬甸罪犯的另一個天堂:早期緬甸華僑回來台灣定居,由於沒有限制,因此一些緬甸的罪犯莫不視台灣為另一個天堂,尤其當他們在台灣犯案時,由於台灣和緬甸沒有邦交,這些罪犯的前科資料根本查無蹤跡,造成台灣警局相當的困擾。這是移民為本地社會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也使得台灣本地人對於緬華移民產生負面的印象。

(2)懶惰:許多報導人談起過去在緬甸生活的情形,均表示緬甸人 很懶惰 、工作一天休息三天 ,所以,很多緬甸人整天無事不是去緬寺中拜佛,就是聚集在茶館裡聊天喝茶。

 
 
正面看法
「台灣老闆也是有人懂得欣賞華僑的能力」、「本地人與華僑之間沒有任何隔閡距離感」。
 
負面看法

(1)有的華僑認為台灣本地人是 會欺負華僑的、認為自己強,自大又驕傲且有優越感、看不起我們從緬甸來的華僑、自居為『台灣人』,而把緬甸華僑排除在圈外人、對華僑只是好奇而非真正關心、對華僑不公平、不會尊重華僑。

(2)台灣 ( 餐廳的 ) 老闆或老闆娘都比較 『跩』 。一付很驕傲、很了不起的樣子,都愛理不理人的。

 
晚期:外籍新娘問題之探討
 
 

(1)外籍新娘:是台灣社會通常以來稱呼來自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來自亞洲的其他國家,如日本稱「日本媳婦」;來自西方國家的婦女則稱呼為「洋媳婦」。

(2)「外籍配偶」:由外籍新娘而來,是移民的一種,但如果一直稱已定居台灣十幾年的婚姻移民為「新娘」,似乎仍未將他們視為自己人,因此近年來,始改稱為「外籍配偶」,此名詞除了指嫁來台灣的外籍女子,亦包括娶本地女子的外籍人士。

(3)「台灣媳婦、台灣之母」:這些外籍配偶負有養育台灣下一代「台灣之子」的責任,所以又稱「台灣媳婦、台灣之母」
 
一、外籍新娘與台灣郎
 
 
由於國人對東南亞認知有限,又媒體對東南亞外籍配偶有偏見,甚至有「污名化」(外籍新娘意味著社會問題)的報導,使外籍新娘除了面對「婚姻」與「移民」的雙重適應與文化挑戰外,還要處於種族、階級、性別三重弱勢,使得她們的社會地位被邊緣化,因而在生活上產生許多問題。

(1)  溝通問題
(i)語言障礙絕大多數外籍配偶都無法講國語、閩南語,即使來台前接受過語言訓練過程,但也僅止於日常生活會話,所以當她們真正來到台灣後,「陌生的環境」、「不一樣的說話腔調」、「多種地方語言」,使得她們無法適當表達情感與反應情緒,致使婚姻經營困難。
(ii)文字障礙:因不識國字,即使會講國語、閩南語,亦無法藉由書本來了解夫家所居地的文化、風俗和民情。

(2)精神壓力、家庭暴力與受虐外籍配偶在台灣生活很單純、枯燥,完全以夫家為生活重心,但往往因文化與成長背景及生活習慣不同,因此常發生摩擦,產生家庭暴力問題,使外籍新娘精神壓力極大。

(3)婆媳相處問題:在台灣婆婆心目中,大多認為外籍配偶是花錢買來的本就該「認命」,該在家孝順公婆、帶小孩、做家事,只有聽話的份,不需要也不准有自己的意見。

(4)鄰里異樣眼光:社區鄰里的品頭論足,更增添跨國婚姻婦女生活適應上的困擾,多位外籍新娘均反映在社區鄰里裡有隨時被觀看和被議論的感受,讓他們覺得自己像個外星人;又有時婆婆會將自己的事或彼此之間的衝突告訴鄰居們,致使外籍新娘覺得羞恥,並且更增加自己被觀看和被評論的機會。

(5)親職教育問題:
1. 外籍配偶被認定主要任務是「傳宗接代」,所以來台後很快就進入懷孕階段,不但心理上沒有充分的準備,教養能力亦嫌不足,所以在懷孕過程中所有的心理壓力的問題,日後都透過親子互動影響下一代,對下一代身心發展有不利影響。

2. 外籍新娘所嫁夫家多屬勞動或社經地位相對偏低者,生活壓力本就沉重,根本無多餘時間或能力教育下一代,使得孩子的語言學習、生活習慣、人際關係及人格發展受到影響,形成「教育新弱勢族群」。

(6)社會關係疏離: 有些外籍配偶也會想教孩子自己的母語,但總是很難與主流社會打成一片,整體而言,她們的生活層面受到侷限,雖然她們學習意願非常高,但家人擔心她們與外界接觸太多,自我意識會提高,所以不願讓她們參加政府或民間所開辦的識字班、生活輔導班.....,再加上居住區域的限制,她們就像生活在台灣的少數民族。

(7)歧視與標籤化:由於外籍配偶是女性移民,因此,他們同時面對「性別」與「族群」雙重問題,其被剝奪的權利包括:自尊心被否定、工作權位受保障、買賣婚姻的犧牲品、生活資訊匱乏、不識字所帶來的恐慌等。同時面臨出門遭歧視、就業薪資低、孩子上學怕被別人知道有個外籍媽媽的窘境。

 
 

(1) 社經地位低:台灣新郎大多為社經地位較低、農村出生、不善與人溝通,或患有身體殘障、心智障礙、家境較為貧困,缺少謀生能力的弱勢族群,因此當外籍新娘來台後發生生活適應問題、孩子教養問題……等時,無法也無力提供協助,以至於家庭問題層出不窮。

(2)生活習慣不良:台灣新郎往往有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抽煙、嚼檳榔、賭博、酗酒、吸毒等

(3)  思想觀念偏差:部分台灣新郎娶外籍新娘的主要動機除盼能傳宗接代外,也希望娶得年輕貌美的外籍女子好像人炫耀,甚至有些較為年長的新郎是抱著「找人伺候」的不健康心態。

 
 

(1) 女性人數多於男性:根據內政部統計,民國 91 年外籍配偶女性 86.23% ,男性 13.77% 。

(2)老夫少妻現象:據 ( 周美珍 ) 調查一般國人婚配年齡差距在 0~6 之間外籍新娘年齡差距 10 歲以上占 61.6% , 10~14 歲占 28.9% , 15~19 歲占 20.0% 。

(3)台灣男性社經地位偏低:大多屬中低收入狀況。

(4) 外籍配偶學歷偏低:跨國婚姻中外籍新娘學歷雖低,但比台灣新郎學歷高者仍屬多數。

(5)外籍配偶原居住地以東南亞地區最多。

(6) 來台居住地區以邊陲地區為主:內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 2003C 統計,大陸配偶來台居住的地區,以台北縣居多,東南亞外籍配偶,則是以澎湖、雲林等農業縣市較多,由此可見,台灣娶外籍配偶的男性主要集中在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縣市,或是較為邊陲地帶。

 
 

※表一 臺北縣外籍配偶人數統計表

國籍

印尼

柬埔寨

泰國

馬來西亞

菲律賓

越南

新加坡

緬甸

總計

人數

1556

286

1229

224

754

8433

48

255

12785

比例

12.17%

2.23%

9.61%

1.75%

5.90%

66.00%

0.38%

1.99%

100%

※表二 臺北縣外籍配偶性別人數統計表

性別

女性

男性

合計

人數

676

5

681

百分比

99.27%

0.73%

100%

※ 表三 臺北縣外籍配偶學歷人數統計表

學歷

不識字

小學

初中

高中

專科

大學

碩博士

未敘明

共計

人數

2

38

76

91

7

52

5

410

681

百分比

0.29%

5.58%

11.16%

13.36%

1.03%

7.63%

0.73%

60.21%

100%

※ 表四 臺北縣外籍配偶鄉鎮市人數統計

編號

鄉鎮市別

人數

百分比

編號

鄉鎮市別

人數

百分比

編號

鄉鎮市別

人數

百分比

1

中和市

142

20.85%

11

樹林市

23

3.38%

21

石碇鄉

6

0.88%

2

板橋市

67

9.84%

12

淡水鎮

22

3.23%

22

貢寮鄉

5

0.73%

3

新店市

52

7.64%

13

鶯歌鎮

19

2.79%

23

深坑鄉

5

0.73%

4

新莊市

49

7.20%

14

泰山鄉

13

1.91%

24

平溪鄉

2

0.29%

5

三重市

48

7.05%

15

瑞芳鎮

12

1.76%

25

坪林鄉

2

0.29%

6

土城市

42

6.17%

16

五股鄉

10

1.47%

26

金山鄉

2

0.29%

7

永和市

36

5.29%

17

林口鄉

9

1.32%

27

雙溪鄉

2

0.29%

8

汐止市

33

4.85%

18

八里鄉

8

1.17%

28

三芝鄉

1

0.15%

9

三峽鎮

28

4.11%

19

萬里鄉

8

1.17%

29

烏來鄉

1

0.15%

10

蘆洲市

27

3.96%

20

石門鄉

7

1.03%

 

 

681

100%

※ 表五 臺北縣外籍配偶年齡人數比例統計

年齡

19 歲以下

20~29 歲

30~39 歲

40~49 歲

50~59 歲

60~69 歲

70 歲以上

共計

人數

49

367

213

33

15

3

1

681

百分比

7.20 %

53.89 %

31.28 %

4.85 %

2.20 %

0.44 %

0.15 %

100 %

 
 
二、 外籍新娘訪問實錄
 
從期刊、雜誌、論文蒐集整理了這麼多有關外籍新娘的資料,我們不禁納悶:有那麼多人想嫁來台灣嗎?嫁來台灣後在食、衣、住、行、與人溝通、教育子女……等方面真有那麼多的問題產生嗎?所以我們決定實際訪問外籍新娘,以便與所得的研究資料做一番驗證。透過關係,終於訪問了四位外籍新娘。
 
 
基本資料
 
年齡
35歲
28歲
職業
證券業
大專畢業
學歷
家管
國中一年級
家鄉
台灣
上海
認識途徑
夫原先從事電腦業,至大陸上海考察,因工作關係,認識了妻子,進而產生感情,懷孕 2 個月後結婚,婚後夫妻兩人即回台定居。
結婚至今
6年
所生小孩
6 歲 ( 男 )( 婆婆帶 )
4 歲 ( 男 )( 自己帶 )
2 歲 ( 女 )( 自己帶 )
↑<個案一>女主角與其小孩

Q1:請問當時為何想嫁來台灣?

妻答:大陸每一個女孩都會想嫁來台灣,總認為台灣工作好找、工資好,生活水準高,所以對台灣抱著很大的期望。 6 年前,我老公到大陸考察,認識他以後,覺得他不錯就跟他交往,我們兩個沒有發展我老公懂的電腦業,反而開起精品店,後來覺得生意普通,再加上懷孕,所以就結婚,結束精品店生意,一起回台灣居住。

Q2: 來台灣後,請問妳在食、衣、住、行各方面有什麼不能適應的?
妻答:
( 1)食:我住南方上海,平常吃的食物就是會放糖、鹽、醬油,跟台灣的食物味道一樣,所以沒什麼特別感覺。

(2)衣:大陸年輕人才打扮,因為要認識對象,要找工作,大陸老年人是不打扮的,可是來到台灣,看到台灣的老太太擦口紅,穿著時髦很不能適應,在家鄉老人家如果這樣打扮的話會被人家講話,且會被指責亂花錢。

(3)住: 還好,跟大陸差不多。

(4)行:比較習慣大陸,因為車子不多、交通不亂,過馬路根本不看紅綠燈,可是來到台灣就不一樣了,不要說過大馬路,就連過小巷子都要很小心,要不然一下就出車禍了。

(5)育樂:來台灣這麼多年,老公很少帶我出去,我好想也能出去走走。

夫答:不是不出去,這是有經濟上的考量,我一個月薪水五萬,剛回台灣時,兩年回大陸三次,且是一家大小同行,機票旅費等平均一個月要攤出一萬,每月房租八千,健保、保險每月約六千,三個小孩的花費約兩萬,再加上回大陸帶回去的錢,每個月才剩下一點點,而我又有理想:將來買一間自己的房子,所以不可能把錢花在假日出去玩。

妻答:剛來台灣時,我都跟著婆婆看「台灣阿誠」、「天地有情」,所以從中學了很多的閩南語,可是後來我不願意看了,因為劇情很爛,一直在害人,在報復,好像人性就是這麼醜陋,無一可取,我常常想,婆婆為什麼不看韓劇呢?從韓劇裡可以學到一些道理,可以看到人性的光明面,沒有你殺我、我害你的,多乾淨啊。我現在常常看外國影集,剛開始聽不懂,因為我在大陸國中一年級都沒讀完,哪懂什麼英文,可是現在我已經學會了簡單的英文對話。

Q3: 請問妳和公婆、小姑相處的情況如何?

妻答:我公公在大陸經商十多年,所以比較了解大陸人的生活習性,所以跟我比較不會有什麼問題產生。可是我婆婆對我好像有很多不滿,像平常洗碗,我的碗就沒幫我洗,也沒幫我坐月子,坐月子時的衣服也不幫我洗,是我自己丟到洗衣機裡洗。婆婆在我來的時候就跟我說:我們家媳婦、女兒是一樣的。可是我覺得才不是這樣,像我因為跟婆婆不合,也想要我老公獨立,所以堅持搬出來住,因為沒錢買房子,要我婆婆拿點錢幫我們,她也不肯,她都沒想到她老了還不是要把錢留給兒子、孫子,老了還不是要我這媳婦來服侍、孝順,現在我們有需要,她為什麼不幫我們?

夫搶答:妳這樣講不公平,講話不可省略部分,婆媳問題是女人間的問題,再加上文化差異,本就會有一些爭執問題產生,爸媽經濟上沒有幫忙是因為爸爸擁有的是不動產,不是可動用的動產,又我想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所以即使爸媽要幫忙,我也不願意。而且妳常常把他們老了要養他們掛在嘴上,這給人的感覺是利益交換,這是很不好的。
至於妳和媽媽相處不好,那是因為你話太多,而且太直接,如果你能安靜一點,這些問題就不會產生。
大陸目前仍存在「養兒防老」的觀念,但台灣這觀念已漸漸式微,所以妳不能要求爸媽在各方面都幫我們。

妻答:我跟小姑相處還好,只是偶爾我和婆婆意見不合、互相堅持時,小姑會出來打圓場,轉移話題。

Q4: 請問妳和鄰居相處的情況?

妻答:這附近的鄰居都是閩南人,都是民進黨,而我是外省人,所以我偏向國民黨,但是每當鄰居問我:「妳是哪一黨?」,我就回答:「我是共產黨」她們就不會再問下去了,我覺得這一招很好用。

有的鄰居也會問我:「妳們來台灣是想要賺錢,現在沒什麼錢可賺為什麼不回去?」我就回答她們:「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更何況現在有孩子了,怎麼可能回去!」可是鄰居們都聽不進去。

現在鄰居都跟我很好,因為我會舉手之勞,幫她們倒垃圾,所以鄰居都好感謝我,現在她們都以「大陸妹」叫我,我也不在意,還常常在我上菜市場前,託我買薑 20 元、鹽一包、一斤青菜……,我也都幫她們帶,所以大家相處蠻融洽的。也因這樣我的朋友來找我,只要一提:「妳們這裡是不是有一個大陸嫁過來,生了三個小孩……」朋友話還沒講完,鄰居馬上就很熱誠的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就是那個大陸妹。」然後就很熱誠的指引朋友到我家。

Q5: 請問你們經濟誰在掌管?

妻答:都是我先生,他都不讓我管。

夫答:不是不讓妳管,之前讓妳管,錢一下就用完了,問妳用到哪裡,妳都答不出來,我怎麼放心錢繼續讓妳管。

妻答:你給我錢,我都是花在家裡、小孩身上,又沒亂花,幹麻要記,那不是麻煩嗎?

夫答:不要忘了,我有買房子的目標,妳不記帳,根本無法控制支出,那樣怎麼能夠存的了錢。又有時候有些錢可以省,妳卻不知道要省,像妳剛來時,我妹妹知道妳們大陸的麵包很難吃,所以買了很多麵包給妳吃,可是妳卻一個也沒碰。妳懷孕的時候,媽媽和妹妹很高興買了四、五套的孕婦裝給妳穿,可是妳穿了幾件?這給人的感覺是「不領情」,妳知道有多傷人嗎?

妻答:不是我不吃麵包,是因為已吃過飯了我吃不下,所以才沒吃。還有那麼多件孕婦裝我沒穿,是因為我平常穿的那一件很舒服,所以就不會想再穿別的,所以才沒穿。

Q6: 請問你們在教養孩子上有沒有困擾的地方?

妻答:說實話我的程度不高,所以我只能養孩子,而且我敢拍胸脯,我把孩子照顧的很好,「教」我就不敢了,像你們的注音符號跟我們那邊不一樣,我看都看不懂,發音也不準,怎麼教?

夫答:我每天 6 點出門,晚上 8 、 9 點回到家,雖然很累,可是我還是幫孩子洗澡,以增加親子間的互動,並順道跟孩子閒聊,教孩子一點東西。妳不可以因為不懂注音符號就不教,你可以跟著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基本資料
 
年齡
38歲
32歲
職業
餐飲業
家管
學歷
專科
國中
家鄉
台灣
四川
認識途徑
夫至大陸四川考察電腦市場,認識女方的弟弟,一起吃宵夜,繼而認識女方,進而交往。
結婚至今
6年
所生小孩
6歲 ( 女 ) 、4歲 ( 男 )
 
↑右一<個案二>女主角

Q1:請問當你知道男方是台灣人的時候心裡有什麼感覺?

妻答:跟一般大陸女孩一樣,內心高興充滿幻想,以為台灣人都很有錢,只想跟著男方過一輩子,不在乎能不能到台灣來。

Q2: 請問來到台灣後生活各方面有沒有什麼不適應的?
妻答:
( 1)食:吃的很不習慣,台灣的食物幾乎每一樣都加糖、醬油等等,很甜也很鹹,跟我的家鄉四川愛吃辣的習慣不一樣,到現在六年了,我仍然不適應這裡的食物,所以每一餐吃飯都不知道該吃什麼,覺得每一樣都不好吃,就算是吃這邊 ( 台灣 ) 的辣椒,跟四川的辣椒味道也不一樣,所以蠻懷念家鄉的食物。

(2)衣:來到台灣最驚訝的是台灣的老人家都好會打扮,這在大陸是看不到的;台灣年輕人的打扮雖然很時髦,可是比不上大陸的年輕人,大陸的年輕人寧願餓肚子,也要裝扮漂漂亮亮的,不管有錢沒錢,大家都非常重視打扮。

(3)住:感覺跟大陸差不多,沒有什麼不一樣。

(4)行:短程的會坐公車,會看站牌,可是不會騎車。

(5)育樂:很少為了自己的興趣出去玩,都是為了孩子而出去,大部分都是去百貨公司、麥當勞、公園;偶爾老公會帶我們一家大小去海邊釣魚、抓魚。

夫答:她們大陸人很多生活上的細節都不在乎,像掃地、拖地,早上做過就算做了,如果髒了,就等第二天再做,所以有時候都要我再做一次。

Q3: 請問妳和公婆、小姑相處的情況如何?

妻答:公公蠻照顧我們,我跟先生有爭執,公公會出面主持公道;婆婆人也很好,只是有時候我和先生有爭執時,婆婆會替先生說話,有時候我會不服氣,但我的朋友跟我說,我的老公是獨子,婆婆難免會較偏袒他,我朋友說這樣沒什麼不好。我跟先生開店做生意,所以沒有跟公婆一起住,所以不必服侍他們,反而是吃晚飯時間一到,公公或婆婆便會幫我們送晚飯過來,讓我們不會餓肚子;又因為我住的地方洗衣服不方便,所以婆婆每隔兩三天就會幫我們把髒衣服帶回去洗,再送回來。

我有三位小姑,因為程度都很高,都是大學畢業,所以對我和小孩很照顧,常常買衣服和吃的東西給我們,沒有把我當外人看,沒有把我當「大陸妹」。

Q4: 請問妳和鄰居相處的情況?

妻答:左鄰右舍都是做生意的,因為是同行,難免會有競爭的行為發生,所以比較難有較深的交情,碰面只是點個頭而已。

Q5: 請問你們經濟誰在掌管?

妻答:都是我先生在管,因為他說我不會管帳,而且我先生說所有的貸款、貨款都是他在付,所以他統一管理就可以了。

Q6: 請問你們在教養孩子上有沒有困擾的地方?

妻答:台灣的注音符號我看不懂,所以我不會教,再加上作生意忙,所以也沒時間教,我先生也很少教小孩,只是有時候看到小孩生活上的規矩很差,他才會出聲糾正小孩、罵小孩,反而是小姑們會訂雜誌 ( 有聲書 ) 給小孩聽,有時還會來教小孩注音符號和簡單的算術。

Q7: 請問妳和先生相處的情況如何?

妻答:我還沒來台灣之前就已經知道我老公負債,可是我不在乎,因為我認為只要兩人同心一起打拚一定可以改善的。我老公平常人很好,可是一喝酒,脾氣就來了,亂鬧、亂罵、亂摔東西,怎麼勸都沒用,有時還會動手推人,雖然不是打,可是我內心好害怕,很怕他做出什麼傷害我的事,我有一個同鄉的嫁到花蓮,他老公一喝酒就會打人,常常把她打的全身是傷,我那同鄉一直想帶著她的孩子回大陸,結束這邊的婚姻,有時我也有這樣的想法。

我老公常常在發完脾氣的第二天跟我道歉,說是他不好,也常說娶到我是福氣,可是我就是不能忍受他久久就來一次喝酒亂鬧亂發脾氣。

夫答:我太太人不錯,但可能是因為從小的生活環境 ( 大陸 ) 跟我們不一樣,所以有一些事很難溝通,而且不太懂「開玩笑」,所以有時候一件事要解釋好幾遍甚至舉很多例子她才會懂;有時講過了,沒多久她就又忘了,我就必須再講一遍,這點倒是蠻傷腦筋的。

Q8: 請問妳有宗教信仰嗎?

妻答:沒有,我們大陸那邊不拜神的,也沒有什麼因果,來到台灣後,因為做生意,每月初二、十六都要拜,我都有拜。

 
 
基本資料
 
年齡
45歲
29歲
職業
鐵工廠
家管
學歷
高工
高中
家鄉
台灣
越南胡志明市
認識途徑
朋友介紹
結婚至今
3年
所生小孩
男 1歲5個月 自己帶
 
↑右一與右二為<個案三>夫婦
Q1:請問當時為何想嫁來台灣?
A1:台灣的生活環境,不管是民生還是環境都要比越南來的好。
Q2:來台灣後,請問妳在食、衣、住、行各方面有什麼不能適應的?
A2: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因為父母是華裔人,生活各方面和台灣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差異。
Q3:來台灣時誰幫忙你最多?
A3:老公,平時自己只能幫忙老公帶小孩,工作上卻無法幫忙老公。老公覺得老婆很乖巧。
Q4:平時靠什麼方式來了解台灣?
A4:看電視。
Q5: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感覺如何?
A5:不管是買衣服還是民生用品都比越南還要好。
Q6:請問你們在教養孩子上有沒有困擾的地方?
A6:沒有,因為孩子年齡還小,但平常有在上外籍新娘學校,以便小孩長大可以教導,且以後打算教小孩越南和台灣話。
Q7:平常大多從事什麼休閒活動?
A7:沒有,因需在家中帶小孩,加上先生忙碌,且自己很容易暈車所以沒有從事什麼教特別都休閒活動。
Q8:出門大多仰賴哪些交通工具?
A8:先生開車載我,如果是上市場買菜是騎機車,在越南大多採用步行,因自己容易暈車。
Q9:嫁來台灣多久?
A9:三年。
Q10:在越南有沒有什麼和台灣較不同的生活習慣?
A10:例如說蹺腳,在越南時,一般在長輩面前我們可以蹺腳,但在台灣不行,在台灣,在長輩面前蹺腳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Q11:越南的飲食習俗方面和台灣有沒有什麼不相同的地方?
A11:一般在家中如果有貴賓前來吃飯,我們會菜放在桌上然後人坐在桌上一起進餐,平常都是菜放在地板人也坐在地板上吃。平常在家中會煮道地的越南菜,最有特色的是檸檬魚,台灣菜及越南菜都很習慣。
Q12:台灣人有吹冷氣的習慣在越南有無?
A12:沒有,因為越南天氣雖熱,但不像台灣如此的悶熱所以不需要吹。
Q13 : 買菜及和鄰居溝通大多使用哪種語言?
A13:國語,因為祖父從廣東潮州去越南,故有華語基礎。
Q14:請問你們經濟誰在掌管?
A14:經濟大多由老公掌管,且妻子十分節儉,平常也不需寄錢接濟越南娘家。
Q15:來台灣有沒有什麼不自由的地方?
A15:沒有,因為有朋友嫁來台灣平常可聯誼和打電話聊天,有時心裡想回國探親也不會受到家人的反對,所以嫁來台灣十分自由。
Q16:宗教信仰?
A16 :佛教,一般祭拜觀世音菩薩,祭拜方式越南和台灣大多一致。
Q17:請問妳和公婆、小姑相處的情況如何?
A17:不會有代溝,家中的長輩都對我很好,且民主自由讓他回國探親,回越南時還會讓他帶一些台灣的名產回越南送給他的親朋好友例如:多芬香皂、沐浴乳等民生用品,因為越南民生用品較差。。
Q18:來台灣後日常生活中有沒有人用異樣眼光看待?
A18:沒有。
Q19:夫妻是如何認識結婚?
A19:我們是經由別人介紹,不涉及外籍新娘仲介公司,因為互相喜歡,經由認識交往,且女方父母是華裔人,因越南是共產國家所以喜歡台灣,且本身較嚮往台灣的自由民主,才會到台灣來 ( 不涉及金錢 ) 。
 
基本資料
 
年齡
35
29
職業
服務業
翻譯
學歷
大專
大學
家鄉
台灣
越南 胡志明市
認識途徑
先生到越南工作認識
結婚至今
4 年
所生小孩
女 10 個月 婆婆帶
↑右一<個案四>女主角
Q1:當初是在甚麼情況下嫁來台灣?當時對台灣的認知是?
A1:因為阿姨介紹丈夫認識,所以就嫁來台灣。
Q2:剛來台灣有遇到哪些適應生活上的困難嗎?
A2 :基本上沒有甚麼太大的問題,不過天氣已經 4 年了仍然不能適應,每到冬天就很怕冷。
Q3:遠渡重洋來台,免不了思親之苦,這時誰給了你最多的幫助?
A3:先生與先生的家人(公公、婆婆)。
Q4:來到台灣居住,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人、 事、 物?
A4:台北的都市叢林,一棟又一棟的高樓大廈,以及便捷的高速公路。
Q5:平時靠甚麼方法來獲取社會中的資訊或新聞?
A5:電視、報紙(看的懂國字)。
Q6:覺得台灣這塊土地給你的感覺是?
A6:很好,在物質生活上都較越南優越許多。
Q7:希望政府可以給越南新娘多些福利麼?例如?
A7:希望能夠受到跟台灣人民相同且平等的待遇即可。
Q8:日常生活中最常從事休閒娛樂是?
A8:看電視,或在假日前往活動中心。
Q9:平常出門大多依賴何種交通工具?
A9:機車或捷運。
Q10:日常生活中有被以異樣的眼光看待或是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嗎?
A10:有,像是薪資問題,相同的工作,薪資明顯較台灣人少。
Q11:對於台灣的食物吃的習慣嗎?
A11:習慣,偶爾會煮台灣菜。
Q12:需要每個月寄生活費回越南嗎?
A12:不用,娘家經濟十分穩定。
Q13:來到台灣多久的時間了?
A13:4 年多,會說國語(十分流利)。
 
 
三、 結論
 

根據我們訪談所得及平日各類報章雜誌論及類似問題,我們做了以下的結論:

一、外籍配偶本身所遭遇的問題:
(1)公婆或配偶不重外籍新娘識國語字 , 只要能溝通即可 ,所以有些公婆 不讓他們出來參與學習,害怕他們在外籍新娘學校學「壞」。
(2)  本身教育程度低落。
(3)不懂國語注音符號、語言能力差 ,不敢教小孩功課或與老師溝通。
(4)比較無法進行家庭教育 , 比較不重視子女的學校教育。
(5)家庭中的學習環境、衛生與生活教育較差。
(6)父母親忙於為生活打拼缺乏時間關心子女。
(7)外籍配偶需回到原居地,形成暫時性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
(8)社經地位與經濟能力較差,多屬勞工階級,而且絕大多數的外籍新娘無家庭經濟管理權。
(9)易被種族歧視,缺乏自信感到自卑。

二、外籍配偶子女本身所遭遇的問題:
(1)帶有口音腔 , 比較容易被取笑。
(2)易被歧視且標籤化。
(3)學業適應不良。
(4)無法自我認同,缺乏自信感到自卑。
(5)語言學習與語言結構較差、數學也不好。

 

※參考文獻:
1. 翟振孝。經驗與認同:中和緬華移民的族群構成。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論文 。
2. 蔡榮貴、 楊淑朱、 賴翠媛、 黃月純、 余坤煌、 周立勳。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
3. 師友。
4. 社區發展季刊105期。
5. 警學從刊
6. 成人教育雙月刊75期。
7. 社區雙月刊119期。

※附註:本網頁背景音樂取材自「midi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