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專題

浮光掠影

新知探索

字裡行間

溫馨敘事

足跡留影

有你相助

溫馨家族

參考資料

中正塔台 | 訓練所 | 航空公司 | 空服人員 | 倉儲 | 航警局 | 飛機修護 | 海關與檢疫

簡介 | 工作人員 | 吃飯的傢伙 | 台北近場台

        落於中正國際機場第一航廈和第二期航廈中央獨立區域內的高聳白色建築物,就是「中正近場管制塔台」,他負責中正國際機場航機起飛的安全管制作業,而其作業單位主要分成「中正塔台」和「台北近場台」。
        
中正塔台成立於民國68年2月26日,負責中正國際機場航機起飛前許可頒發、航機滑行引導、地面活動車輛和拖機管制、航機起飛降落順序之管制。並由塔台協調員、機場管制席地面管制席、許可頒發席和飛航資料席共同完成航機管制和飛航資料傳遞的工作。

 

 前往2005網界博覽會網址

一、塔台工作席位及內容:

  塔台老大─塔台協調員(CAB COORDINATOR

        主要負責督導及處理塔台管制業務,負責塔台與機場管制業務有關單位間之協調,並處理不正常事件或緊急事件、情況。

  空中之王─機場管制席LOCAL CONTROL / AERODROME CONTROL

        負責航線及跑道上飛機之隔離與管制,適時開啟進場與跑道等燈光系統,按規定處理航空器緊急或失事情況。

  地面之王─地面管制席(GROUND CONTROL

        負責滑行道、操作區之航空器及進出跑滑道車輛之管制,安排並修正停機位置指示板,通知到場航空器之正確停機位置。

  許可之王─許可頒發席(CLEARANCE DELIVERY

        負責離場航空器巡航空層之諮詢與許可之頒發,經協調GC席同意後,協助頒發離場航空器之後推指示。

  飛航金頭腦─飛航資料席(FLIGHT DATA

        負責航空器飛航資料之蒐集、紀錄、傳遞、整理並處理自動化系統之飛航資料,提供地面管制席離場航空器之飛航計畫,並協調航務組需辦理放行之離場航空器是否已完成放行手續。

塔台協調員

塔台協調員

機場管制席機場管制席

地面管制席地面管制席

許可頒發席許可頒發席

二、吃飯的傢伙

        塔台人員主要是靠那些設備來工作的呢?其實不同的席位所需的作業工具都不相同,當然,專注、準確每一個席位都要俱備的。

    耳機

        耳機是每個管制員的必要裝備,他就像是私物一樣鮮少和他人共用。耳機構造看似簡單,但卻可以清晰靈敏地接收管制員的聲音,並且將聲音清楚地傳進管制員耳裡。仔細觀察每個管制員的耳機,就向大家裝飾行動電話一樣,管制員在自己的耳機上的點子也可以看出每個人心中的小世界哦!

    眼睛:

        尤其是地面管制席的工作內容,幾乎是仰賴靈魂之窗來工作,所以地面管制員當班的時段中,是必需要全神貫注進行望遠凝視的。

【台北近場台

         目前台北近場台管制航機主要仍以民航機與各式軍機為主,擔負花蓮地區對外空中交通的重責與部份空防的大任。空域管制範圍高度為120020000英呎的垂直空間。每一位管制人員負責管制一個區域,當管制員值勤時,他必需專注於他的雷達螢幕,所以他們工作空間的燈光較為昏暗,以便於他們監看螢幕。

中正近場台台北近場台

四、吃飯的傢伙:

        航管語音通信系統(Voice Communication Switch System, VCSS)──無線電:VCSS就類似一般電話的交換機一樣,會將來源和目的地做轉接的動作,但是比較要求即時的連通速度。管制員端配有VCSS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上通常分為幾個部分,一為航空無線電的開關,一為常接觸的單位間的平面通信線路,不常接觸的單位則有跟電話一樣的撥號鈕,此外,收聽的音量也是由VCSS面板控制。台灣目前管制單位已將VCSS面板數位化,稱為D-VCSS,不但實用性高,而且操作簡單。

        雷達(Radar):是一個可以偵測金屬物品的機器,分為「第一層雷達」和「第二層雷達」。第一層雷達就是偵測金屬物品而已;第二層雷達就不同了,它會偵測各別飛機上的單一編碼(塔台在飛機起飛前會先給飛機一串代碼,每一台飛機都有他唯一的代碼),並將飛機代碼顯示在雷達螢幕。當無線電故障或有緊急狀況時,可以利用雷達術語請求地面支援,通用雷達術語如下:

1. RFRadio Failed無線電故障

2. HJHigh Jack劫機

3. EMEmergency 緊急事故

4. TO 緊告

雷達圖片http://steiner.math.nthu.edu.tw/ne01/tjy/edu-parabola/Dish.htm

 從塔台上遠眺跑道(按播放鍵)


前往下一站

 

桃園縣同德國小 升空高飛小隊

2005年第六屆「台灣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

 

往上
回首頁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