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三郎,本名楊我成

男性

年齡71歲

 

音樂--楊三郎
        楊三郎,本名楊我成,民國8年(日大正8年,1919)10月18日生,出生於本市溪洲地區(今仁愛路附近),是一位農家子弟,他常常調侃自己是:「假楊三貝日」,自己的本名,早已被人所遺忘,假名反倒流行歌壇,廣為人知。6歲時,隨家人遷居台北市,8歲就讀台北市日新公學校。由於家境清寒,17歲即自力更生,在舞廳當電梯童。18歲 赴及日本,拜清水茂雄為師,開始了拜師為徒的習樂生涯,其間潛研作曲、編曲與樂理,接受正統音樂薰陶。21歲離開日本,赴東北大連、奉天等地,在夜總會擔任樂師。
        光復後,楊氏應呂泉生之邀,於台灣廣播電台(今中廣前身,日治時代稱「台灣放送局」)表演,民國39年(1950),自組樂團加入申央廣播電台,創作第一首曲子「望你早歸」即引起廣泛迴響,後再做「港都夜雨」、「苦戀歌」、「黃昏再會」.….等數十曲,均獲好評。民國40年(1951),在臺北申山堂舉辦楊三郎歌謠發表會,喜逢名作詞家周添旺,後來著名的歌謠如「秋風夜雨」、「思念故鄉」、「孤戀花」、「四季三輪車」、「臺北上午零時」、「秋怨」等都是兩人合作的結晶。資料 由許木榮提供。
         民國42年(1953),楊氏組黑貓歌舞團,全島巡迥,十餘年間演出場次難以計數。民國54年(1965)解散舞團,改做電影配音工作,十年後離開音樂界,全心投入農場經營,卓然有成。
        楊氏於民國65年(1976)在桃園投資經營尚大農牧場,從事較大規模畜禽飼養,原擬從此由流行歌壇退休,但是他仍不放棄唱片業者的「邀約」,還屢為歌壇效力。晚年,台語歌曲再逐被重視時,他原擬重回作曲岡位,不幸此時老病侵襲,民國78年(1989)年5月,終因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過世,享年七十有一歲。
        民國81年(1992)年,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曾為楊氏舉辦作品音樂會及出版紀念專輯。楊氏一生致力於藝術創作的工作,音樂幾乎就是其生命。楊氏的作品很有特色卻也較難演唱,和一般的音樂比起來,其曲風較有感情,更有親切感。
其作曲技巧方面,讓人敬佩。他所寫的「望你早歸」、「苦戀歌」、「異鄉月夜」、「秋風夜雨」、「思念故鄉」、「月夜愁」、「孤戀花」、「港都夜雨」、「秋怨」,都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
        楊三郎可謂是一位兼具理論基礎和實務經驗的作曲家。楊氏將通用於國際的音樂理論融合在台灣鄉土歌曲之中,算是台灣創作歌謠史上的重大突破,也讓台灣歌謠更具國際觀。若就其創作過程而言,從「望你早歸」至「秋怨口 」楊三郎的曲風似乎一步一步的走回台灣鄉土的基點,並以此為創作的動力。楊三郎的歌,時代性很強,後來的人未必經歷過那種生活,體驗過那種環境,但曲調的優美,加上人性一些共通的感受,唱著它時,也就完全沈浸在那樣的氣氛裡。相信「望你早歸」、「秋風夜雨」、「孤戀花」、「港都夜雨」、「思念故鄉」、「黃昏再會」、「春風歌聲」等等,這些扣人心弦的「老歌」,描述生活的旋律,都算是歷史重要的一部份。 在永和市仁愛公園中,塑了一座手持小喇叭的銅像,那正是台灣歌謠創作大師-楊三郎。
                                                                                                                                   (圖片取材自http://vm.rdb.nthu.edu.tw/taiwan/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