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 菜 的 故 鄉
引 言
  要瞭解大埤鄉的酸菜文化,就不能不先瞭解它的歷史背景與特殊地理環境。這一頁就讓我們細說從頭,讓看倌們對『大埤』有初步的認識。
 
鄉 長 的 話
  雲林縣是農業縣,尤其在加入WTO之後,部分農業發展受到衝擊,因此農業發展的轉型是刻不容緩。在政府的經費支持下,『大埤鄉休閒農漁園』的基礎已經開始營運,而姊妹鄉—古坑鄉發展休閒農業已經兩年多,大埤鄉可依循古坑鄉的腳步,開創屬於大埤鄉的休閒農漁業,為農民帶來更多的生機。
 
來 去 大 埤


歷史沿革:

  雲林縣大埤鄉原為「福佬客」大本營,舊名大埤頭,源於早期荷人在今豐岡地區興築水塘,名為紅毛埤,漢人於該埤附近築庄得名。而日據時代,鄉內分別設置為「茄冬腳區」及「大埤頭區」兩個役場,茄冬腳區隸屬當時嘉義縣斗六支廳,大埤頭區則隸屬於嘉義縣土庫支廳。
  民國九年十月一日,地方改制廢區置庄時,茄冬腳區與大埤頭區合併為「大埤庄」,直到台灣光復後始改稱為「大埤鄉」,並沿用迄今。酸菜本為客家家常菜餚,加上大埤位於肥沃的嘉南平原,菜源充裕,造就「酸菜王國」。


*地理位置:

  
大埤鄉位於雲林縣西南隅,東臨台一線省道縱貫公路,北接大湖口溪,西與北港溪為界,南臨石龜溪及三疊溪,全境均為平原。大埤鄉的總面積為44,7385平方公里,共為十五村、三十三個部落,人口約二萬六千人。居民多數以務農為業,是台灣省嘉南平原北端的典型「農業鄉」,酸菜種植面積與產量高居全省第一位,因而享有「酸菜王國」美譽。
雲林行政區域圖
大埤與周邊鄉鎮河川
大埤鄉聚落分佈&河川包圍圖
< 資料參考—劉明俊老師著「三塊厝鹹菜桶地方特色產業文化之研究」>
 
酸 菜 俚 語

  地方俚語是一地居民的生活文化,是當地居民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累積,某些俚語更包含了地方上的傳奇或傳說故事而流傳下來,地方上幾乎人人可以朗朗上口,因此,俚語經常成為日常用語而融入當地生活中。
  在大埤流傳著許多生活上的經驗或地方故事衍生的俚語,以下選幾則有關酸菜的俚語加以介紹,以展現大埤特有的地方風格。

(1)芥菜不剝不成欉
  台語中,草木一棵、一株叫「一欉」。長成很好、很像樣的一棵叫「成欉」,發育不好,不像樣,叫「不成欉」。以前缺乏肥料,等芥菜長到一段時間後,農夫就要把頭部那些無用的外葉和敗葉剝掉,這樣整棵芥菜才會長得豐茂。倘若外葉沒剝去,它仍會吸收水分和土肥,有的還會阻礙到新內葉的生長,這樣整棵芥菜的發育就會受影響而「不成欉」。這句話引申為,人想要成功有出息,就必須改除掉那些不好、不良的習性。現在農家肥料不缺,已很少剝外葉了,不過這句話用在勸喻上,依舊很適合。
(2)六月割菜假有心
  芥菜又稱割菜、刈菜,用來醃製鹹菜;其生長有一定的季節(冬季),如果在六月時就種芥菜,由於氣候溫暖,還沒長高長肥,它會馬上弄心開花,然後很快地凋謝,此時芥菜還沒有完全成長,沒有足夠的菜心可以醃製酸菜。所以「六月割菜假有心」本來是指種植芥菜時機不當之意。後來,大家引用這句話時,都著重在後面「假有心」三字,用來比喻別人言語或行為虛情假意。
(3)恰俗過鹹菜
  早期農家醃製鹹菜是因為經濟不好,用鹹菜配飯好入口,鹹菜也是專指窮人吃的菜,因此,鹹菜是便宜貨,若有東西價錢很低賤,就會以比鹹菜便宜來作比喻。
(4)鹹菜重(渡)肉油
  做鹹菜料理時若沒有放一些肉油會很難入口,因為油會被鹹菜所吸收,所以說鹹菜很重肉油,又可以渡肉油(去油脂),所以鹹菜常伴著雞鴨魚肉作料理,如鹹菜雞鴨、鹹菜炒肉丁等,常吃鹹菜可以減肥,想飽口福又兼瘦身者不妨一試。
< 資料參考—劉明俊老師著「三塊厝鹹菜桶地方特色產業文化之研究」>
 
 
地 方 話


  福佬客大本營的大埤鄉,舊名大埤頭,乃源於早期荷人在今豐岡地區興築水塘,名為紅毛埤,漢人於該埤附近築庄得名。本地開發始於明鄭後期,清初李仔芳等漳泉客移民進駐,墾蘆竹角、佃子林、茄苳腳、埔姜崙等地,直到清末大埤才墾業完成。
  百年以來大埤一直提供全台近八成的酸菜貨源,但因醃製酸菜而造成土壤嚴重鹽化,因此,政府規劃了酸菜專業區以解決污染問題;不過,因該專業區鄰近嘉義縣溪口鄉,未獲游東、游西等村民諒解,親家變冤家,兩鄉「酸菜戰爭」如火如荼展開。

■ ■
大埤頭,水地理。
紅毛埤,廕萬年。
上早時,荷蘭人,咧統治。

清初期,李仔芳、漢墾隊。
埔姜崙,建鄉里。

茄冬腳,造水利。
佃仔林、青青青。


■ ■
大埤頭,客家天:做酸酸,呷甜甜。
此當時,專業區,南面起。
溪口人,牽布條,來抗議。
怎排解?考智慧。

■ ■
鹹菜風,冷酸酸。
冤親家,無借問。
大埤兄:一桶肚,若醃缸。
溪口伯:一粒面,若臭卵。

< 資料參考—劉明俊老師著「三塊厝鹹菜桶地方特色產業文化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