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鄒族

族又名曹族,大致可分為南鄒族和北鄒族。

族名原起
在許多文獻記載中,鄒族也被稱為「曹族」。但是在事實上,自從日本佔領時之後的文獻,都是記載著「曹」而並非「鄒」。如果用拉丁語標音時,是為cou或tsou,兩字相較之下,「鄒」比較接近鄒族人所發出的原音,所以近幾年大多數族人都已逐漸習用「鄒族」的稱呼。Tsou,在鄒語裡的原意為「人」或「人類」的意思,所以鄒族人自稱Tsou Atoana(意即:我們這群人)以別於異族人。

北鄒族
在傳說中北鄒族,在太古時期,因女神Nivnu降臨Patungkuonu山,首次創 造人類。Patungkuonu山海拔大約為4000公尺,此山為全台灣最高的山岳,而也有洪水神話,相傳再太古時期,發生了一次大洪水,人類、以及許多動物等一起互助度過難關。經過數年以後,洪水漸漸退去,人類和動物也分散四方各自生活。此時有一對兄弟,將弓一分為二,弟弟拿取弓的下半部,哥哥拿取弓的上半部。兄說:「當有難之時相助」,就離前往北方去了,而弟弟則留在原地,因此成為了鄒族的祖先,所以子孫們居住在台南及二水之間的山區生活。

南鄒族
傳說中Anguana山為南鄒族的發源地。再古時期所發生的洪水,許多人類逃入該山,而在洪水退去後,而移居形成南鄒族的地域,並成為Kanakanavu的祖先。移動順序大約為:Anguana山→Naturusa溪→Mumuru→Taniutsu→Naubana→Mangacun→Tanganua。
由Kanakanavu更向南方之處,居住有Sa’arua群,該群曾經有前往平地的事情發生。當時依杖著取得並且帶回的附根阿勃勒樹(南鄒語rakarishi),在Ngani社和Paiciana社的分界處種有一株。據說此花一開,就會開始小米二年祭。

部落分部
南鄒族包括從高雄縣三民鄉的那卡布群以及沙阿魯阿群,而北鄒包括阿里山地區的特富野社、達邦社、伊姆茲社和南投信義鄉久美村的魯夫都社等。南鄒族其語言、風俗、祭儀等文化現象觀察,與北鄒族的差異甚大;北鄒族的四社當中的伊姆茲社於民國初年時廢社,而南投魯夫都社也因為日本人將布農族遷址到該地區,所以人口開開始漸漸減少,並且有一些被布農族所同化,所以呈現出廢址的狀態。所以目前鄒族僅存魚阿里山的特富野和達邦兩大社,人口大約為四千人,阿里山鄉的里佳、樂野、來吉、山美、新美、茶山等村所居住的鄒族人,均屬於這兩個古老部落。所以每當舉行重要的歲時祭儀,這些遷出的居民都必須回社參與。

其他事
日本人最初和鄒族剛接觸時,鄒族人見到長的像豹的日本人,以為是前往北方離去的哥哥回來了,所以十分的歡迎他們。而在清朝時期,被稱為「生番」的諸族們,以首狩的游擊方式抵抗外來侵略,其中鄒族最先全面性接納日本人,並停止游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