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24 23:48   
    80年明志書院倒了 大樹擠壓古厝變形 只剩半片牆

 本報綜合報導 台北縣泰山鄉著名的古蹟明志書院,原本建築結構就
  
 不太完整,現在因為屋內大樹的擠壓,造成崩塌,嚇壞了附近民眾。

  明志書院不僅是台北縣客家人的發源地還曾經有

 「北台首學」的美譽。

   80多年的明志書院年久失修,終究還是難敵環境的變化,24日上午

  轟然一聲,變成殘屋破瓦。 

  原因是這間明志書院,等於是台北縣泰山鄉的精神象徵,

  附近居民細數憶記中的明志書院,難掩唏噓。

    原本要提報三級古蹟,但是因為產權不明,也使得提報作業遲遲無

  法實行,現在想要恢復,更是難上加難。鄉長表示,原本還有一群尋

  古班要來參訪,剛好躲過樓塌時。

    泰山鄉民感嘆,經過那麼多次的地震風災,明志書院都屹立不搖,

  現在因為屋內大樹生長而擠壓,讓80年歷史古厝只剩殘破的半片牆。
 
     點上香,對著搶救出來的紫陽朱夫子還有貢生神主牌默默祝禱,

  泰山鄉民只希望,能夠獲得政府重視,恢復明志書院的歷史面貌。
   
    這是明智書院的案底第一策            
         

 

    
 
          

 

 
   下泰山巖,又叫下廟,顯應祖師泰山巖。

 地址在山腳村明志路一段二百五十四號。(泰山國小側門)
 
   崎子腳廟(頂泰山巖的前身)為李氏族人創建。 

 但由於顯應祖師聲名遠播,吸引了很多的信徒,許多人從遠

 處前來燒香祭拜,信徒日眾,但由於下山腳信眾朝山不便,   

  黃永來、蔡烏腳便倡議分祀。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

 在溝仔墘街,建了一座廟,稱「下泰山巖」。民國二年

(西元1912年,日本大正元年)曾重修。
  
   民國十年成建醮。民國十一年(西元1921年,

 日本大正十年)十一月,林弼卿撰之

《泰山巖重修碑記》中,
 
 詳實記載著下泰山巖的歷史。

   每年農曆的九月十八日是祖師爺的誕辰,民眾絡繹不絕,

 香火繚繞,泰山地方總是熱鬧不絕。

 
  

        





















 

 

 

 

 

 

 

 

 

 

    
  
  
                                               2001/04/12:48
    
  頂泰山巖又稱頂崎子腳廟、頂廟。地址在泰山鄉應化街三十二號。

  該廟建於乾隆十九年(西元1754年), 至今已有二四六年的歷史了。
  
  
  由於位在泰山鄉崎子腳山腰上,環境幽靜,遠眺俯瞰,

  
  新莊一帶景緻盡納眼簾。

  泰山巖上所題的字,原來寫的是「福山岩」,而泰山巖中所

 
  提供奉的是「顯應祖師」,祖師名字叫黃惠勝,他是宋朝福建地方的人,


  所以,當他過世之後,許多曾受過他幫助的人, 感念其恩澤便合


  蓋一座廟紀念他。因修道有成,常替人解決不少難題。原本廟名叫
  
  「泰山寺」到了清朝,很多從福建到台灣來開墾的百姓, 

 為了能繼續得到祖師爺的庇佑,

  
 
  就在台灣蓋了一座廟來祭祀祖師爺,希望同樣能給人們帶來福氣和好運。


    後來由於一次的意外火災,人民又合力建廟,廟名才改做泰山巖。


  從第一次建廟到現在,總共經過八次的整建,因為它擁有悠久的歷史,


  也保留了部分傳統建築特色。


    今日頂泰山巖所有土地 0.7238 公頃,使用分為建築廟宇區、


  背山林區、公園區、活動中心區、停車場區、廟址在泰山鄉下,
  
  應化街三十二號。其背觀音山龍脈蜿蜒而抱,前瞰淡江、盧州、關渡,
  
  碧水迴環隔岸大屯七星烏紗諸峰,羅列歷歷可數,蒼翠欲滴,
 
    已列入〈三級古蹟〉。圍富有花木之美,是一幽靜之地,其左側


  有登山步道,可達林口台地面的南亞大塑膠工廠,


  沿途視野極佳,可做環境教育的路線

 
 
 
  
  













                                          1998/07/16:32            
     以前的仁和巷就是現在的明志路一段二五六巷,短短的一、二百公尺,

 住著三、四十戶人家,包括耕讀傳家的許厝、古時的高級住宅「得慶居」、

 製茶的「吳順記」、書香世家的張宅等。從門牌號碼一號的「下泰山巖」

 廟角民房開始,直到「泰山鄉公所」止。接近巷尾處,

 有一棵近百年歷史的老茄苳樹,樹後方有三東矮舊的民房,

 那是以前經營雜貨店的「謝德吉」商號舊址。這條巷子不寬,但頗為幽靜,

 只容行人及二輪車進出,汽車是無法長驅直入的。

      在泰林路和新泰路尚未開發之前,仁和巷是一條由林口經由山腳

 (現在的泰山鄉)通往新莊街(現在的新莊市)的必經之路。

  當時,林口地區的居民都需將物品挑經此處,再前往各處進行交易,

  此巷儼然形成一個小市集。近百年前,這條巷子曾繁榮一時,巷內的

  各種店舖林立,如豆乾店、剃頭店(現在的理髮店)、聯益藥店、

  添盛號肉砧、泉和雜貨店、泉和製茶廠及各種賣菜小販等,是當時

  人們聚集購物的地方。因聯益藥店、添盛號及泉和雜貨店後面有一條小溪,

  故此巷又稱為「溝仔仔」。如今,風華已逝,勝景不再,往日種種

  輝煌事蹟,已逐漸被歲月所淹沒,不禁令人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