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界引水道的興建

  
濁水溪溪水終年不斷,在日治時期當時的世界上的發電潮流,都是以水利發電為主,所以濁水溪很早就被視為具有豐沛的水力發電資源。大正六年(1917)台灣總督府命山形要助博士策畫全省的水力調查,同年十月探勘完畢,他與國宏長治、大越大藏、張令紀等技師提出日月潭水力發電計畫,這個計畫如果完成,算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巨型發電廠。原本計畫的引水道採導水隧道及明渠、暗渠等工程。引水道全長達20公里。但後來再評估及調查,擔心洪水對引水道建築的破壞,所以後來引水道興建時才改採幾全以隧道方式施工,引水道長度縮短為15公里。

  台灣總督府在大正6年(1917)年向日本政府提出日月潭水力開發計畫,但是當時正值日俄戰爭,等到大正8年(1919)有足夠經費時立即動工,預計以5年完工。大正10年(1921)北山坑發電所竣工,大正11年(1922)集集線鐵道與縱貫鐵路全線貫通,重機械可以送到車埕。大正9年(1920)開始興築電車道及索道流籠。

  但是大正12年(1923)發生東京大地震,且日月潭水力工程施工不久,即遇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加上設計有些錯誤,工程預算大幅增加,故大正12年(1923)至昭和6年(1931)的9年間,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停工。

  但日人對停工的日月潭水力工程耿耿於懷,於是昭和2年(1927)邀請美國Stoneand Webster公司的水力發電公事權威技術者,前來台灣對日月潭水力發電工事重新作評估,並召集日本國內地質、水文專家進行修正。昭和6年(1931)正式施工,昭和9年(1934)日月潭水力發電正式完工。同年九月,武界引水道開始出水。

進行中的武界壩工程
武界壩位於仁愛鄉法治村前的濁水溪谷上,兩岸
溪谷均為峭壁,水流又急,是困難度很高的工程。
(照片來源: 南投縣文化局)
1922年集集線鐵道全線貫通,日月潭水力工程所需的重機械及物資得以快速運至車埕,再轉運到施工處
(照片來源: 南投縣文化局)

 

防疫保健,以利叢草峻嶺施工

  根據施工前各個領域專家的評估,日月潭發電工程非常浩大,而且要再叢草峻嶺上工作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除了要克服瘴癘的山氣外,更需要防範疾患,為了能順利完工,在施工前就實施許多防疫工作及保健措施,由於工程相當浩大,前來的工作技師或勞動者人數眾多而且工作又位於高山地帶,瘴癘之氣、恙虫熱、瘧疾都是一大的威脅,於是台灣總督派中央研究所的技師前來工地展開調查,並且提出提出預防的方法,也會在施工地區、施工所、宿舍等地方,將周圍的茅草、樹木砍伐除盡,如此就可避免蚊蟲孳生,展除感染媒介,並在主要工區設立醫療所(司馬按、武界等),配置醫師、護士等醫護人員,為施工人員診療及保健。

精密工程計算,決採隧道施工法建引水道

  潭水力發電工程原本計劃為將水位上昇22.72公尺,有效容量為1.59億立方公尺,最後將日月潭水位提昇18.18公尺(海拔745.45公尺),有效容量為1.24億立方公尺。由於日月潭貯水庫的容量較原計畫少,取水水量由於原計畫55.6每秒立方公尺減為44.31每秒立方公尺,所以從濁水溪到日月潭之間的引水隧道店面,由原設計的高5.60公尺,寬4.15公尺修正為高寬都為4.51公尺。引水渠道係統原計劃以遷就地表、地行為原則,因此多彎曲,而多明渠、水橋等,由於山區常下豪大雨,構造物容易遭受洪水的摧毀,經過整修之後,渠道引為直線渠道,並採用隧道結構物,避免受洪水的損害,水路總長和武界霸取水口的位置變更,總共縮短5.100公尺,如此更可省下許多工程費用。

引水道分段施工,三年快速完工

  日月潭水力發電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無論是發電廠和發電措施的興建都是非常的艱鉅,就是從濁水溪的取水源頭、武界壩、武界引水道、引水溝渠、水社水霸、頭社水霸、取水塔、餘水路,排水路等工程,每一件都是極端艱鉅的工程。

  工程中特別是武界引水到日月潭的武界引水道,開始動工時,隧道工程每天的工作進度僅有3公尺左右,如果以此進度來算,這個工程必須進行十多年才能完工,為了早日完工,於是精確得測量和設計,以分段施工,結果只花了3年工期提早竣工。日月潭工程復工期間,每天在工區工作的人數有3、4千人,幾乎等於施工區域附近的居民總合。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技師、技手、及工人們在叢山峻嶺和大自然搏鬥,尤其是在暗無天日的隧道中進行施工,具有極高的危險性,因此殉難者也有不少。

  而引水道的取水處-武界壩,是所有工程位居榜首的重要工程,壩高高出河床48.48公尺,建於濁水溪縣崖峭壁間,溪水湍急,工程也相當堅鉅。

 

武界引水道施工
長達13公里的地下隧道,是當時國際工程界中
最艱難的工程之一
(照片來源: 南投縣文化局)

武界引水道施工一景

原本引水道規畫下部由混凝土施工,上部由磚塊砌成,但經評估後發現耐用度不足,所以引水道全以混凝土施工。
(照片來源:南投縣文化局)


電車扮演工程運輸要角,輔以流籠克服地形限制

  由於此工程的施工是在地道中,而工程又位處高山上,要運送工具、材料非常的困難,所以就利用流籠來運送。魚池到東埔段是利用電車來運送材料、工具及工作人員,而東埔到武界是利用空中的流籠。因為電車道的設置,大大便利了水力工程的交通運輸問題。

 

 

埔里東埔的索道起點
運往武界的物資,在這裡由電車卸下後轉由索道
流籠送往武界。
築堤放水後的日月潭

1934年9月,武界引水道開始放水,日月潭水位
開始上升,開啟了日月潭歷史新的一頁。

69年後的今天,武界引水道依然源源不絕將濁水溪水送到日月潭。
尚未築堤引水的拉魯島,舊稱”珠仔山”
是邵族人原先居住的地方。
築堤引水後的拉魯島,僅餘山頂可見。

武界引水道小檔案

  武界水霸取水口至日月潭間之距離全長共15.12公里共建有8座無壓隧道,全長總計13.72公里,3座開渠長0.5公里,4座暗渠常0.734公里,1座水橋常0.076公里。
其中暗渠集中在九族文化村一帶,水橋即是跨過東光溪的惟一露頭-向天圳。

  武界引水道的進水口,最高水位773.48公尺,平均水位766.82公尺,最高流量44立方公尺/秒,日月潭出水口的水位最高748.48公尺。92年11月底水沙連水隊到武界壩踏查,當時引水道進水量為9立方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