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忠義民廟的緣起/高雄褒忠義民廟的沿革

 

緣   起

  褒忠義民廟的緣起
 

清朝乾隆五十一年,彰化林爽文舉事反清,設府主盟,建元順天,其勢銳不可當,清廷束手無策,只有困守府城、諸羅、鹿港等據點。但林爽文之所屬部眾良莠不齊,所到之處姦殺擄掠,無辜百姓受災慘重,所幸住在新埔的義首陳紫雲,應巡撫李生樁、知縣孫讓之請援,乃振臂呼籲,舉旗起義,過了幾天,新埔附近的客家人自動籌組了一支一千三百餘人的義民軍,與官兵並肩作戰。至乾隆五十二年,清廷派陝甘總督福安康率十萬大軍登陸鹿港,會合義民軍全力圍剿林爽文,於乾隆五十三年終於平定亂事。

   
 

在為期一年多的剿亂中,義民軍由北部而中部,輾轉博鬥,大小交戰數百次,陣亡的義民軍曝屍荒野,新埔富紳林先坤、劉朝珍、陳資聘、戴元玖、陳資雲等人及生返之義士,合力收集散置各地之義民軍忠骸二百餘具,歸葬故土,骨骸用牛車載運,打算葬在湖口莊坪頂埔,但是當牛車行至新埔鎮下枋寮時,車停而牛任憑驅策,硬是不肯再向前行,眾人認為可能是天意要將忠骸葬於該地,於是募集資金,在路旁山坡地建造墓塚,墓地三甲餘,由湖口庄戴元玖捐贈,這就是枋寮義民塚的由來。次年又在墓前建了一座「義民廟」,以彰顯義民功勳,義民廟就這樣誕生了。

   
 

清廷有感於義民軍協助平亂有功,先後頒賜「義勇」、「懷忠」、「褒忠」三塊匾額褒揚,因此義民廟又稱「褒忠亭」。

   
 

清朝光緒二十一年(民前十七年;西元1894年),日本人佔領台灣時,國人群起抗拒,日軍暴戾,原來的義民廟遭大火,被焚毀殆盡,損失慘重,珍貴文物及神器多被大火焚失,直到光緒二十五年(民前十三年;西元1898年),管理人徐景雲、張坤和、傅萬福等人向日本政府當局交涉獲准,倡議重建廟宇,經過眾人樂捐,總共募得日銀二萬五仟餘元,於是動工興建,工程歷經五年始告完成。另外於民國五十二年再度重新整修,成為現在枋寮褒忠義民廟之規模。

   
 

今天的新埔褒忠義民廟,不但是客家人的信仰中心,而且是集 會議事的場所,香

 
新埔褒忠義民廟

火之盛,在台灣僅次於雲林縣的北港朝天宮,而義民廟在全台之分廟亦多達二十餘座。另外在客家庄內的廟宇中常設有義民爺神位,在一些家庭的大廳堂中,也奉有義民廟分火的黑令旗供在神桌右側(黑色旗幟是當年義民軍出征時的行軍旌旗,後來延為黑令旗,供信徒分香祈福)。每逄慶典進香,信徒便攜帶黑令旗回廟參加,這是其他宗廟祭典所少見的,甚至有來自海外的客家子弟迎回香旗至義民廟過爐,充分反應出此信仰已向海外發展,信徒虔誠,影響根深蒂固之程度。此外,客家子弟當兵,也大多至義民廟祈求平安,義民爺儼然成為軍人的守護神。可見義民廟在客家族群之重要性。

   

 

圖片來源:1.高雄市義民廟管理委員會提供

                    2.佈豬道全體隊員拍攝

資料來源:高雄市義民廟管理委員會提供

 

  褒忠義民廟的緣起/高雄褒忠義民廟的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