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坪林包種茶
 
  
 
文字、拍攝、整理/   鄭如荃

攝影地點/   坪林鄉茶業博物館
坪林鄉農會製茶體驗營
馮崇宇的家

參考資料來源/ 坪林鄉茶業博物館館刊

現代製茶過程:採摘→日光萎凋→室內萎凋→炒菁→揉捻→初乾→再乾
採摘
(1)茶菁之採摘以對口葉質柔軟,葉肉肥厚,色呈淡綠色者為佳。
(2)配合有機肥料之使用,如施氮肥過多,鮮葉顏色呈濃綠,水份含 量高,製成茶葉色澤黑暗、香氣欠佳。
(3)依不同品種或不同採摘進廠茶菁分上午、中午、下午菁宜分別製造以利品質控制。
(4) 適當控制茶菁入廠量,以當日製完為原則,茶菁入廠後應立即攤 開散熱,尤其載運路程遠及氣溫高時,以免鮮葉因悶熱紅變成「死葉」。

日光萎凋
  其主要目的乃藉太陽之熱能加速茶菁水分之散熱,減少細胞水分含量,減低其活性致細胞膜半透性消失,使細胞中各化學成份(尤其是兒茶素類)得以藉酵素氧化作用引起發酵之進行。將茶菁攤於帆布或笳笠(每平方公尺攤放0.6-1.0公斤生茶)置於陽光下進行萎凋,溫度以30-40℃為宜,若日曬溫度超過40℃時宜用75-80%,遮陽網來遮蔭,以免曬傷變成「死茶」。
室內萎凋及攪拌
  攪拌係以雙手手掌合執茶葉,用微力將鮮葉翻動,使鮮葉發生相碰摩擦引起葉緣細胞磨損,使空氣易於進入葉肉細胞促進發酵作用,同時藉翻動使茶葉「走水」平均。茶菁經日光萎凋或日光萎凋後即移入室內萎凋架上,靜置1~2小時,葉緣因水份蒸散而呈萎凋起微波紋時進行第一次攪拌,動作宜輕,時間宜短。攪拌次數約3~5次,隨茶菁含水份及當時的溫溼度而定,攪拌次數之增加而攪拌動作漸次加重,攪拌時間亦隨之增長,攤菁後厚度亦逐漸增厚。 最後一次攪拌後靜置60~180分鐘,俟青臭味消失而發出清香時與炒菁。
  根據我們在喫茶話茶中所學到的,在萎凋的過程中,茶葉本身還起了一些化學變化,因此在現代製茶的過程中,萎凋對於茶業的品質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
炒菁
  其主要目的是以高溫破壞酵素活性,抑制茶葉再繼續發酵以保有包種茶特有之香氣與滋味。同時炒菁後葉中水分大量消失,使葉質柔軟便於揉捻成條與乾燥。
  炒菁時可利用迴轉是圓筒炒菁機來進行,初炒時見「拍、拍、」聲響為宜,外筒溫度以240~260度,內筒以140~160度為宜。炒至無臭青味,以手握之葉軟有疏鬆感,芳香撲鼻即可,其要注意著在炒菁之前須炒菁機保持水平,以促使火力平均,炒菁均勻。
焙茶 揉捻.解塊
  藉外力使茶葉成型外觀美麗,並於揉捻時破壞部份茶葉細胞組織,汁液流出黏附於茶葉表面,使成品沖泡時可容易溶出加強茶湯滋味。揉捻時隨著茶菁枝老嫩調整壓力大小,較粗老茶菁宜稍重壓,嫩採(年輕)之茶菁宜輕壓,揉捻盤與揉捻碗蓋需保持適當之距離,以使茶菁翻動自如,上、下揉捻平均。
穿茶 初乾
  初乾之前須先將揉輾後茶菁翻動解塊,如此方能使乾燥度均勻,乾燥時間約15分,以水份降低至30~35%,初乾至茶葉表面無水,握之柔軟有彈性、不粘手、當手張開時茶葉會自然鬆開為原則。如係製造文山條型茶初乾後再乾即得成品。若以製造凍頂半球型者,宜將茶葉攤在笳笠上,使其自然回潤再進行覆炒揉捻整型等工作。 整型團揉之要領是以炒菁機溫火包覆炒回潤過的茶葉,使其溫度升高至60℃~65℃,再利用布巾包妥以手工或機械進行團揉。若揉當中溫度過高有熨手之感覺時,宜鬆開散熱後再團揉,揉至冷溫時再覆炒再團揉至條型緊結滿意為止。
藏茶 再乾
  再乾燥時溫度宜較低以80~90℃為宜,溫度過高香氣容易消失,同時容易帶火焦味,如係凍頂型者由於條索較緊結以90~100℃分二次乾燥較為均勻,使成品含水份降至3~4﹪時,待溫度下降至常溫下,即進行裝袋貯存。普通的鑑別方法, 係以手揉茶葉會碎,梗彎折會如枯樹枝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