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 名稱類別
寺廟建築 瓊林廟

平面配置方式 建築材料
< 臺基 >   << 屋身 >> 屋架 山牆 對看牆 [ 正立面 ] 匾聯   < 屋頂 >

正立面

正立面 (1 & 2) 是指廟宇的正面, 包括屋頂、屋簷、簷下裝飾、牆身、石柱等建築。 由於正立面是寺廟給人們的第一印象, 所以使用的建材都是一時之選,裝飾、雕工亦相當講究。


1.牆身:正面的牆身,如果以人身概念來看, 由上而下可區分為:水車堵、 頂堵、身堵 、腰堵 (1 & 2) 裙堵 、櫃臺腳。 大都數寺廟的正面牆身都是整面石材, 並做華麗繁複的人物、龍、虎、麒麟、花鳥、博古圖等裝飾雕刻, 尤其是身堵和裙堵更是雕刻師父最重視的雕刻重點之一。 水車堵 是指位於頂堵上方, 隨著屋身綿延圍繞不絕的部位, 常有許多精彩的泥塑、剪黏、交趾陶作品。 櫃臺腳 位於牆身的最下方,有些會雕成矮櫃臺狀, 講究些的就雕成鯉魚或螭虎吞腳等式樣。


2.門枕石:寺廟正門的兩側常設置大型的石塊或石雕, 稱為門枕石,又稱乞丐石。這又是宅第富含人文情懷的一種表現,給予上門乞討的苦命人,一個暫歇腳休息的空間。門枕石最初的功用是在穩固木板門面, 以防止強風吹襲或人為的搖晃。門枕石由於位置明顯。 漸漸地成為重點裝飾部位之一,從最基本的方塊狀,進一步發展出石獅和石鼓。

(1) 石獅 :寺廟門口通常都安置一對石獅子, 門的左邊是雄獅子,右邊是雌獅子。 雄獅前腳踩著繡球或撥弄雙錢,雌獅則是用前腳逗弄小獅子, 模樣非常生動可愛,好像是對來訪的人表現歡迎之意,也有鎮邪的涵義。

(2)石鼓 (1 & 2 & 3 & 4 & 5) :門枕石如果做成圓鼓狀就稱為「石鼓」, 又稱為「抱鼓石」。石鼓上段的鼓面有的平如鏡面, 有的雕成螺紋狀。據說龍生九子,其中有一子為「椒圖」, 因其性格喜好關閉,所以將代表椒圖的螺紋形雕在石鼓上, 象徵門戶森嚴。石鼓中段梯形部位的圖案有花鳥紋、駿馬, 也有雕滿人物戰馬的作法,千變萬化。


3.門扇:從門扇的作法來區別,門可分為板門與 格扇門 兩種。 本地的寺廟大都是以 板門為主

(1) 門臼 :門臼的主要功用為承接門軸, 以協助門枕石夾住木板門面,使其更穩固。 以前多做成圓筒形,後來為了製作方便,便與門枕石合而為一。

(2)門簪 (1 & 2) :又稱「門印」,位於門楣之上, 其外形像一個印章,前端緊貼於門楣外側, 有圓的、方的等式樣,後端穿透門楣後用插梢卡住,以固定門柱。

(3) 門框 :門的邊框稱為門框,其形式依材料而有所不同。 木作的門框多為矩形,位於門扇下端的水平構件稱為門檻, 上端的稱為門楣。磚造的門框形式較多, 如花瓶形狀象徵平安的「瓶形門」,八角形的「八卦門」,圓形的「月洞門」等。

(4)門神 (1 & 2 & 3) :寺廟的板門以門神彩繪裝飾,彩繪的題材為人物, 一個門板上彩繪一個人物。門神源自商周時期,當時稱為「門丞」、「戶尉」。 春秋戰國時期最流行的門神為「神荼」、「鬱累」。唐朝因李世民的關係, 最常見的門神改為秦叔寶、尉遲恭兩人,一直流傳沿用至今。 瓊林村的保護廟正立面板面是以「四大金剛」的人物彩繪,象徵「風、調、雨、順」。
top



正立面 正立面 頂堵/身堵 腰堵 腰堵 裙堵 水車堵 櫃臺腳 石獅
石鼓 石鼓 石鼓 石鼓 石鼓 格扇門 板門為主 門臼 門簪 門簪 門框 門神 門神 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