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架
1.
通梁
: 是抬梁構造中的大梁,用來支撐屋頂的重量。
抬梁式的結構就是通梁上有短柱來支撐屋頂的橫梁,
短柱下端有瓜筒,常雕成鷹爪狀或鴨蹼狀,
可以有效的包住通梁,就像把通梁抬起來一般,
在寺廟、殿堂等較大的室內空間,柱子數目不能太多,
又要能支撐起華麗的屋頂,所以抬梁式構造是最好的作法。
一般廟宇多用兩道通梁,上有三個瓜筒,,稱為
「二通三瓜式」
。
但也有些規模較龐大的廟宇用三道通梁,五個瓜筒,稱為
「三通五瓜式」
。
2.瓜筒: 瓜筒的外形可分為金瓜和木瓜兩類。
金瓜的外形較圓滿,相較之下,
木瓜
的外形較修長。
若依瓜筒的瓜腳長度來分,則瓜筒又可分為剉瓜筒和趴瓜筒兩種,
趴瓜筒
的瓜腳比較短,趴在梁上,
剉瓜筒
的瓜腳比較長,可合抱瓜筒。
3.桁條: 桁條又稱為樑,是屋頂下一根根與屋寬平行的圓木,
最高的一根桁條稱之為
中脊樑
。一般在民間中脊樑多畫太極八卦,
或彩繪
雙龍搶珠
,兼具辟邪與裝飾的功能。
4.點金柱: 室內支稱屋頂最主要的四根大柱子,
我們稱之為
「四點金柱」
,又可分前、後點金柱,
通常金柱上會掛上楹聯,金柱前後各有柱子,這些柱子,稱為「副點柱」。
5.
柱礎
: 柱礎又稱為柱珠。一般寺廟的柱子多用木材做成的。
為了防範木柱與地面接觸久了,會潮濕變形,甚至腐朽,
所以匠師多在柱子下方接近地面處,用一個石雕台座托住防潮,
除了可防潮外,還可防止柱子被人撞壞、踢壞,這種基座稱為「柱礎」。
柱礎的直徑比柱子本身大,形狀以蓮座形最為常見,
其餘還有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南瓜形、圓鼓形等。
柱礎上的雕刻紋飾,常隨匠師的喜好,而具有多樣性。
6.
柱珠
: 傳說柱子的下端會加一段柱珠的來源,
是因為從前有一個建廟的匠師,不小心把原本要當柱子的木材截得太短了,
而木材又貴,不可能再買一批來做,匠師回家之後非常煩惱,
他聰明的妻子想出一招妙計,把每一根柱子下面用石頭做的柱珠托住,
既可防潮、防撞,又能修正先前的錯誤。完成之後,
因為柱珠樣式特殊,裝飾性高,後來大家起而效尤。
7.斗栱
(1
&
2)
: 斗是方塊形木頭,其上有凹槽構造,
如古代盛米的器具;栱是長而彎曲的木條、栱由柱子中伸出來,
外端接住斗,斗上又有栱,如此交疊反覆,合稱為「斗栱」。
由於柱子本身具有彈性,遇到外力時雖會變形,但仍可恢復原狀,
斗栱結構是由許多小木材構件組成,有如一張彈力大網,可發揮避震效果,
又可將屋頂的重量平均引導至樑柱,是傳統建築上一項非常卓越的設計。
除了力學上的功用,匠師還常在
斗栱上,施以精細的雕刻
與彩繪,
使建築物呈現出炫目華麗的美感,令人目不暇給。
8.
步通
: 位於步口上方,連接兩根柱子之間的橫向木條稱為「步通」。
步通可加強柱子之間的連結,防止結構的變形。步通下方的員光也是裝飾的重點之一。
9.員光: 員光指位於步通下方的弧形曲線,
也是加強柱子之間橫向連結的輔助性構件。不過員光最主要的功用,
還是在於裝飾,上面常做花鳥、人物
(1
&
2
&
3
&
4)
等各式題材的繁複雕刻。
10.獅座
(1
&
2
&
3)
: 獅座位於斗栱與步通之間,是將斗栱傳下來的屋頂重量,
承接到步通上的小構件,由於強調它的負重功能,
所以常常被雕刻成因為負載過重而ㄘ牙咧嘴的獅子,相當生動有趣。
11.雀替: 雀替又稱為「插角」,位於柱子和樑之間的交接處,
功能在於穩定柱樑的垂直交角,防止變形,雀替原本是輔助性構件,
後來漸朝裝飾性功能發展,雖然面積小,但還是足以表現出匠師的心思功力,
常雕刻著生動的
龍
、鳳、
鰲魚
、
花鳥
、
人物
故事圖案。
12.吊筒: 是指位於屋簷下方的短柱。吊筒末端的垂花又稱為「吊籃」,
是作為收尾的裝飾品,由於位置明顯,從屋外就看得見,所以非常講究造型美感。
垂花經常被雕刻成倒吊的
蓮花
、
花籃
或繡球狀,而且雕功精巧細膩,
頗能呈現匠師的功力,是一值得欣賞的裝飾小品。
13.豎材:
屋簷下的短柱,除了垂花裝飾來收尾外,
另一個裝飾的部位為「豎材」。豎材是為了遮掩吊筒上的榫眼接合處,
常用的題材有倒爬獅子、仙女、仙翁
(1
&
2)
等,讓人在未進入寺廟前,
即先領略到精彩的細部作品。
top
|
|